以頭部或肢體搖動、顫抖為主要臨床表現。又稱顫振、振掉。多因肝腎不足,虛風內動;氣血虧虛,筋脈失養或痰熱內蘊,陽升風動所致。

  《內經》認為震顫一類疾患屬於風象,與肝攸關。明代王肯堂觀察到本病的發病,壯年少見,多見於中年之後,老年尤多。清代張璐《張氏醫通》認為本病主要是風、火、痰為患。高鼓峰《醫宗己任編》主張治療震顫當大補氣血。西醫運用中醫對震顫的證治方法,治療震顫性麻痹綜合征(帕金森氏病)、舞蹈病等,取得瞭較好的療效。

  老年肝腎不足,精血虧耗,易致虛風內動;或氣血不足,筋脈失養,均可出現頭搖、肢顫、或肢體拘急強直等癥狀。此外,因陰虛而肝木失養,克脾犯胃,動風生痰,也可發為震顫。

  震顫的證治,應明辨標木、虛實。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為虛,風火夾痰為實。肝腎不足,宜滋腎養肝;氣血虧虛,宜益氣養血;此為治本之圖。若兼夾風痰瘀血,又當佐以化痰行瘀標本兼顧。常見證型有:①頭搖,肢顫,眩暈耳鳴,腰膝酸軟,肢體麻木,呆傻健忘,舌體瘦,舌質紅、苔少,脈細弦,屬肝腎兩虛,虛風內動。治當滋腎養肝、潛陽熄風,常用杞菊地黃湯合三甲復脈湯加減。②肢體震顫,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四肢乏力,舌邊有齒痕、苔薄,脈細弱,屬氣血兩虧,筋脈失養。治當益氣養血、熄風和絡,常用八珍湯為主方。③震顫或輕或重,尚可自制,眩暈,胸脘痞悶,咯吐粘痰,舌苔黃膩,脈弦滑,屬痰熱內蘊,肝旺風動。治當清化痰熱、平肝熄風,常用摧肝丸合羚羊鉤藤湯。

  震顫是一種慢性疾患,如系體虛或風疾所致,經治療可逐步減輕癥狀,乃至治愈。如由中毒、顱腦外傷或腦腫瘤引起,不易收效,必須註重對原發病的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