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運用視、聽、嗅、觸等感覺功能以及與病人或知情者交談,全面瞭解系統掌握疾病各種相關資訊,以探求致病原因、病變部位、病勢轉歸和病證特點,從而指導臨床治療的方法。診法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切診四種方法,稱為四診。四診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在臨床上必須綜合運用,才能全面而系統地瞭解病情,對病證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就是四診合參的原則。

  發展簡史 診法是在長期醫療實踐中,逐步形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臨床方法。其形成和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秦漢至隋唐時期 公元前5世紀秦越人扁鵲就擅長“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史記》)。約在公元前3世紀成書的 《內經》已根據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理論,對各種診法作瞭具體表述,並提出瞭各種診法綜合運用的原則。《內經》一書不僅在方法上奠定瞭四診基礎,而且提出瞭綜合內外致病因素去仔細考察臨床相關信息的理論。在脈診上,強調辨胃氣與真臟脈(即怪脈),結合四時氣候辨析脈象(見脈診)變化,重視脈象與癥狀、體征的逆從關系等。在望診方面,則以面部五色診(見望面色)為主,分部進行望診,並重視面色與察神相結合,判斷病情輕重和疾病預後。《難經》對診法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脈診方面。提倡“獨取寸口”診脈法,指出寸口脈可分為寸、關、尺三部,確定瞭寸口三部脈的長度,以及切脈的輕重指法,從而使寸口脈診成為臨床普遍應用的方法。公元前2世紀,漢代淳於意初創病歷記錄的模式,在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瞭他治療25個病例的情況,並敘述瞭19種病脈和5種死脈。漢代張仲景具體運用四診,將病、脈、證結合起來進行分析研究,奠定瞭辨證論治的基礎。晉代王叔和撰脈診專著《脈經》,以寸口脈診為主,系統總結瞭24種病脈及其主病,並對其中8對相似脈象加以鑒別,基本上規定瞭寸關尺三部切脈的方法。晉代葛洪撰《肘後方》和隋代巢元方等撰《諸病源候論》,對各種疾病有詳細記述,反映瞭當時診法已達到完備周密的程度。唐代孫思邈重視望色、脈診與按診,並提出舌象異常“病在臟腑”的觀點,而以診病各法掌握病源和病機的演變,尤其切中肯綮。

  宋金元時期 各類診法專著相繼出現,使診法得到瞭較大發展。宋代施發撰《察病指南》用圖象形式表述脈象變化,彌補瞭文字表述上的不足。宋代崔嘉彥撰《崔氏脈訣》,用四言體歌訣形式闡述脈理,記述瞭脈象各種變化及其與病證的關系,對後世脈學影響較大。元代戴同父撰《脈訣刊誤集解》,根據王叔和撰《脈經》的記載,對六朝高陽生所撰《脈訣》中的錯誤提出質疑,並糾正瞭不少錯誤。元代滑壽撰《診傢樞要》,指出脈象變化和氣血盛衰之間的關系,並對小兒指紋三關望診法(見望手部絡脈指甲)有精辟論述。在舌診方面,元代敖氏著有《點點金》和《敖氏傷寒金鏡錄》,介紹傷寒病等的方法,內有12幅舌診圖,是舌診第一部專著(後經元代杜本增補24圖,合成36種病理舌象圖),圖文對照,較為直觀。此外,宋元醫傢從臨床辨證出發,重視四診合參。如金元醫傢李東垣提出“神精明(即望神),察五色(即望面色),聽音聲(即聞診),問所苦(即問診),方始按尺寸、別浮沉(即切診)”判斷病情的具體診病方法。

  明清時期 在脈診方面,明代李時珍所撰《瀕湖脈學》用歌訣形式,依照體狀詩、相類詩、主病詩的次序,具體表述27種病脈的形狀、部位、頻率、節律特征變化及其與病證的關系,指出瞭相似脈的鑒別方法,至今仍為臨床醫生的重要參考書。張景嶽所撰《景嶽全書》和清代李延昰撰《脈訣匯辨》、周學霆撰《三指禪》、周學海撰《脈義簡摩》等,也分別從脈診原理、方法、應用及其規范化等方面對脈診發展作出瞭貢獻。舌診研究和應用,在這一時期較為突出的是舌診與溫熱病辨證的結合。如明代吳又可提倡“溫病察舌”;清代葉天士將舌象變化與衛氣營血辨證熔為一體,判斷病情發展;清代吳鞠通把舌診所得資料作為三焦辨證用藥的依據等,使舌診內容更為豐富。再如清代的《傷寒舌鑒》、《舌胎統志》、《舌鑒辨正》、《察舌辨證新法》等書,對各種舌象變化及其舌象圖譜作瞭詳細介紹,對四診的綜合應用及研究,也是本時期診法發展的重要特點。在這方面,清代林之翰撰《四診抉微》系統地總結古今有關四診成就,加以分類敘述,是四診合參具體應用的重要診法書籍。而清代汪宏所撰《望診遵經》、周學海所撰《形色外診簡摩》,對望診方法作瞭全面系統的總結。明代張景嶽“十問歌”(《景嶽全書·傳忠錄》)是論述問診具體步驟方法和臨床意義的佳作,清代喻嘉言提倡“與病人定議病式”(《寓意草》)即先議病、後用藥,則是當時最完整的病歷書寫格式。

  中華民國時期 診法已納入診斷學的范疇,以診斷學命名的著作開始出現,如張贊臣撰《中國診斷學綱要》、裘吉生撰《診斷學》和包識生撰《診斷學講義》等,使診法成為診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曹炳章撰《彩圖辨舌指南》、楊雲峰撰《臨癥驗舌法》、邱駿聲撰《國醫舌診法》等書,對舌診的系統規范化作出瞭一定的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本時期診法發展的特點是采用現代測試技術,對四診所收集的信息進行定性、定量、客觀診察,促使診斷規范化。在脈診方面,脈象檢測儀器的研制,特別是近年生產的MX-4C脈象換能器和MX-5多功能脈象儀,使脈象信息(脈象波形、脈位、脈幅、脈勢,脈率等特征)得以全面客觀檢測。脈圖形成的原理和臨床應用研究,也有一定進展。建立脈圖分析方法,用脈象信息計算機處理系統進行自動采樣分析,使計算機分析與診脈技術達到實用水平。在舌診方面,對正常人舌象、異常舌象作瞭大量研究工作。舌象與疾病的關系,用現代醫學統計方法和流行病學方法得到瞭證實。舌的脫落細胞檢查、舌的活體顯微鏡觀察、舌尖微循環現象、各種生理生化和血液流變學指標測定,都取得瞭較大成果。舌象的動物模型研究已經開始,而舌診儀的研制可使舌象變化能更好地客觀顯示。除脈診、舌象外,以耳穴望診(見耳廓望診)、經絡腧穴按診為主的經絡診法有較大發展,經絡現象用於臨床診病的研究工作已經開展。

  理論依據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內外相應 人是一個整體,人體的生理機能與自然、社會環境變化相適應。當整體內在失調、或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超過限度,人體不能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動時,就會發生疾病。正如《靈樞·本臟》中指出的“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說明內在的疾病往往表現為可以察知的各種相應癥狀和征象,有的反映於全身,有的顯現於人體的局部。外部異常表現與內在病變之間存在著統一的關系。在臨床上,審察內外,司外揣內,是診法的思想方法和邏輯過程。內,即機體內部的臟腑等組織器官的病理變化;外,即體表所出現可為醫者診察的各種征象,和可為病人感知的各種癥狀。通過全面診察,以收集與疾病有關的各種信息,包括各種癥狀和體征,以及可能與疾病發生有關的自然、社會環境條件如季節、氣候、居住環境、工作條件、生活習俗、精神因素等。如此,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從而說明既要審察病人整體的病變。同時還要審察病人的外在環境。

  臟腑經絡學說 人體以五臟六腑為中心,以經絡通連內外。軀體的皮、肉、脈、筋、骨和五官九竅、四肢百骸通過經絡聯系,分別絡屬於相應的臟腑。五臟各有其不同功能,又有彼此間的功能關系,五臟與六腑互為表裡,有機結合而完成人體的生命活動。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常可引起全身和局部的變化。在臟腑功能正常活動時,全身和局部的功能活動和形態結構正常,在臨床上可表現為面色如常(常色)、舌色如常(正常人舌象)、脈象如常(平脈),精神充沛、兩目炯炯有神(得神)和全身形態正常等。在臟腑功能失調時,則全身和局部的功能活動、形態結構出現異常變化,在臨床上可表現出各種相應的面色(病色)、舌象病理變化和脈象變化(病脈),精神不振(神氣不足)或神志不清(失神),兩目缺乏神采甚至晦暗呆滯等。

  面色、舌、脈的各種變化,其形成原理與機體氣血盛衰有關。面部色澤是臟腑氣血之外榮,望面部色澤可以瞭解臟腑氣血的盛衰。舌象的變化,也與臟腑氣血的功能狀態有關。舌為心之竅,心主血脈而又為五臟六腑之大全,臟腑氣血的疾病必然通過心反映於舌;舌位於口內,口為脾之竅,脾主運化而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舌象不僅反映瞭脾的運化功能,而且反映瞭全身氣血的盛衰。心主血脈,心臟搏動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脈搏。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均由宗氣(總合水谷精微化生的營衛之氣與吸入的大氣而成,積於胸中)所推動。因此,脈象變化本身就反映瞭宗氣和血脈的功能變化。臟腑氣血發生病變,血脈運行受到影響,脈象就有變化。

  臟腑氣血盛衰反映於不同的部位,出現不同的病理征象,可根據某一部位的區域分佈判定病變所在的臟腑。這是由臟腑與頭面軀幹肢體的經絡聯系所決定的。如寸口脈的寸、關、尺三部,舌體的邊、尖、中、根,面部的額、頰、頦、鼻等,都與五臟(六腑)相配屬。根據面部、脈、舌的分部診察,就可直接瞭解相應臟腑的病變所在和疾病性質。如肝病則左關弦(左關屬肝)、舌邊青紫(舌邊屬肝),脾病則右關濡(右關屬脾)、舌苔白膩(舌中屬脾)等。

  經絡是分佈在人體各部縱橫交叉的聯絡系統,內屬於臟腑,外連於體表,使人體內外構成一個整體。十二經和十五絡各有其循行分佈路線,而隸屬於相應的臟腑。如臟腑有病,則可在相應經絡循行路線及其通連的軀幹肢體局部呈現病理征象,如疼痛、麻木、瘙癢、脫屑、色澤和冷熱變化,以及結節、丘疹等。根據這些征象,在臨床上可判斷相應的臟腑經絡疾病。同時,經絡所經的部位常可感知不同的癥狀,如心病則心胸痛、胸悶、氣急、前臂內側痛,肝病則脅肋痛、目痛、目眩、頭暈、頭痛等。在經絡循行和腧穴分佈特點的基礎上,通過四診察病及辨證思維的過程,以診斷疾病的方法,稱為經絡診法。經絡腧穴按診是最常用的經絡診法,其理論依據即經絡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 主要是各種臨床征象的屬性歸類。陰和陽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屬性。在臨床上,把各種診察所得的病理征象分為陰和陽兩大類,便於歸納分析,掌握相應的病證變化。如浮、數、實、大、洪、滑、長、緊各種病脈屬陽,沉、遲、虛、小、細、澀、短、緩各種病脈屬陰。面色潮紅或通紅,身熱,狂躁,口唇焦裂,舌質紅絳,舌苔黃黑,屬陽;面色蒼白或暗淡,身重踡臥,倦怠無力,舌質淡白而胖嫩,舌苔潤滑而灰白,屬陰。語聲低微,靜而少言,呼吸怯弱,氣短,屬陰;語聲高亢,煩而多言,呼吸氣粗,喘促痰鳴,屬陽。大便稀溏,飲食減少,口中無味,不煩不渴或渴喜熱飲,小便清長或短少,屬陰;大便秘結或有奇臭,聞食味則惡心,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屬陽。四診所得征象和癥狀各有陰陽歸屬,陰者則為陰證,由陰盛陽衰所致。陽者屬於陽證,由陽盛陰衰所致。

  五行學說對診法的理論意義,與陰陽學說相似。將不同癥狀和體征分為五種不同的事物屬性,癥狀和體征的五行屬性與五臟相配,有臟腑病位的專指性。如青色、怒、酸味、平旦、目、筋等在五行屬木,肝屬木。所以面色青,易怒,口酸或喜食酸,平旦發病,目部癥狀和體征以及筋病等可歸屬於肝病。又如白色、悲、辛味、日西、鼻、皮等在五行屬金,肺屬金。所以,面色白、易悲痛、喜食辛味或口辛,日西發病,鼻部癥狀和體征以及皮膚病等,則可歸屬於肺病。有些特殊部位的診察,還可用五行與五臟相應原理判斷病變部位。如目部的五輪(見望頭頸五官),分別與五臟對應,即風輪(黑珠)屬肝,血輪(目內外眥)屬心,肉輪(眼瞼)屬脾,氣輪(白睛)屬肺,水輪(瞳仁)屬腎,可用以指導臨床診治。

  臟腑功能嚴重失調所表現的癥狀和體征,常可呈現色、脈、癥不相應的情況,稱為脈證逆順、色脈不應等。用陰陽五行學說分析,則可得到正確的理論闡述和病證判斷。如肝病見脅痛、脈弦、面青為色脈癥相應,說明病情較輕,預後較好,因其脈、色、癥的屬性均屬肝木。如肝病脅痛、脈弦、而面色白,其脈、癥屬肝木。面色變化屬金(白),(金)色克病則為色為脈癥不相應,說明病變較重,預後不良。陽證見陽脈為順,陽證見陰脈為逆,陰證見陰脈為順,陰證見陽脈為逆。順者是正氣尚盛、正氣足以抗邪,病情較輕;而逆者是正氣衰敗,無法抗邪,邪氣內陷之象。因此,在特殊情況下,還須舍脈從癥或舍癥從脈。

  基本內容 診法包括望診、聞診、問診和切診四種方法。望診,是對患者的神、色、形、態、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瞭解病情,測知臟腑病變。聞診,是從患者語言、呼吸等聲音以及由患者體內排出的氣味以辨別內在的病情。問診,是通過對患者及其知情者的詢問,可得知患者平時的健康狀態,發病原因,病情經過和患者的自覺癥狀等。切診,是診察病人的脈候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情況,以測知體內外變化的情況。四診的臨床內容十分豐富,其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診、問診、脈診為要。

  應用原則 病人所出現的各種癥狀和體征,以及與疾病發生有關的情況,必須通過望、聞、問、切四種方法進行周密觀察和全面瞭解,從不同角度獲得疾病信息,綜合分析以提供診斷依據,才能正確辨明病證。這是診法在臨床應用時必須遵循的原則,稱為四診合參。四診相互聯系,不可分隔。在一般情況下,四診取得信息所表示的疾病本質,應該是一致的。如病人自訴發熱、頭痛,問診知其發病一、二天,有惡寒、無汗、身痛、大小便正常等癥;望診見其神色如常,舌苔薄白,舌質如常;聞診覺其聲音重濁而鼻塞,無異常氣味;切診脈浮緊,皮膚幹燥,其他部位無異常。綜合四診所得,應屬外感風寒,病位在表,病情較輕。在特殊情況下,疾病呈現的癥狀和征象所示有矛盾,運用四診合參的原則,周密詳盡地掌握各種疾病信息,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如因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致的真寒假熱,因陽熱內盛格陰於外所致的真熱假寒,以及真虛假實證和真實假虛證,可出現許多假象。在臨床上綜合四診信息,而以脈、舌、大小便等變化為主,並結合病人體質以及病程長短等方面分析,則能糾正僅依靠某一診法得出的錯誤診斷結論,從而提高診斷的正確程度。

  四診合參,在臨床分部診察時也常結合應用。如舌部的望診,有時還須用手捫拭舌面,以察舌之潤燥和舌苔的有根無根。又如大小便的診察,須望其形色,聞其氣味,問其變化情況(如大小便的次數)。

  步驟和註意事項 臨床可分為總體診察和分部診察二步進行。總體診察是對全身一般情況的全面診察過程,包括望神、望面色,聞病人散發的氣味,聽其呼吸和語言的聲音,問其一般情況和現在主要癥狀等。可在接觸病人之初進行,其目的在於初步瞭解病人目前的狀況和主要病痛,為有目的的分部診察提供重要線索。分部診察是對人體局部有步驟的診察過程,包括頭、面、目、耳、口唇、齒、舌、咽喉、頸項、胸脅、腹、腰背、四肢、前後陰等各部的具體診察。可在總體診察後依照人體各部由上而下、由前而後、由左而右的順序進行。其目的在於證實總體診察信息的可靠程度,發現局部和全身的各種癥狀和病變征象。在總體診察和分部診察以後,對出現的疾病征象和癥狀的局部反復仔細診察,進一步瞭解其變化程度,作為綜合分析時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診察疾病的過程中,必須認真、客觀、系統、全面。醫生須認真負責,思想集中,態度和靄,以使病人配合診治,並取得心理治療的效果。在診病時,要求有安靜的環境,充足的光線,盡量使病人保持情緒安定,身心放松。對過度勞累、適進飲食者,可稍事休息後,再進行診察。在診病過程中,切忌采用誘導的語言和行為去取得主觀片面的疾病信息。要系統、全面地應用四診。不僅要診察發生病變的部位,而且要診察未發生病變的有關部位。不僅要瞭解目前病人的各種癥狀和病理征象,而且要聯系季節、氣候、居住環境、工作性質、人事變遷、情志變化、體質、年齡、性別、民族、傢庭狀況等情況,從而獲取正確的診斷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