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選擇適當的腧穴加以組合配伍,進行針灸治療的措施。是針灸臨床處方的基本形式。針灸配穴主要包括腧穴選取和腧穴配伍兩方面內容,其基本規律有循經取穴、經驗取穴和按時取穴等。

  基本規律 ①循經取穴:根據經脈循行、腧穴分佈及其主治作用,選取相應腧穴加以組合應用。通常以臟腑辨證和經絡辨證為指導原則,選用經穴和位於十四經脈循行路線上的奇穴,組成針灸處方。在臨床上,常遵循循十四經穴主治綱要進行(見經穴),適用於病證復雜者。②經驗取穴:根據臨床經驗,選擇專病(癥)專治的有效腧穴加以組合應用。其中,包括對某病癥有顯效的經穴、奇穴,以及“以痛為腧”的阿是穴。如肘勞(網球肘)用肘部阿是穴,發熱用大椎穴,疳積用四縫穴(奇穴)。組方用穴少,適用於病證單純而癥狀明顯者。③按時取穴:根據針灸治療時間,以經脈氣血流註為指導原則選擇相應腧穴加以組合應用。其中,子午流註針法以十二經脈的五輸穴和原穴為選取范圍;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則以八脈交經八穴為選取范圍。以上三種基本規律在臨床上可以結合起來應用。

  腧穴選擇 根據經絡臟腑辨證和臨床實踐選用針對病證治療需要的相應腧穴的具體方法。又稱選穴法。有以下三種:①近部選穴:根據病變所在,選擇其局部或鄰近部位的腧穴進行針灸治療。如胃痛取中脘、梁門,眼病取睛明、瞳子髎,膝痛取膝陽關、膝眼等。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既可取一經,也可數經同用,適用於經穴、奇穴和阿是穴。其作用在於就近調整受病經絡和臟腑的氣血運行狀態。②遠部選穴:根據經絡循行及其同臟腑的絡屬關系,選用遠端腧穴(這些腧穴距病變所在較遠)進行針灸。本法體現瞭經脈和腧穴之間的相互關系,可用以調整臟腑陰陽平衡,疏通經脈氣血,從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本法又可分為本經選穴和異經選穴兩種。病變屬於何臟何經,選取該經遠端腧穴治療的方法稱為本經選穴法。如咳嗽屬肺經病,用手太陰肺經穴太淵、列缺;胃痛屬胃經病,用足陽明胃經足三裡、內庭等。在病情較復雜的情況下,根據臟腑相關和經脈氣血相通的原理,可選用與病變所在有關的其他經脈上的遠端腧穴,稱為異經選穴法。如嘔吐屬胃病,若由肝氣上逆所致者,可選取太沖、內關;若由脾氣虛寒所致者,可選取脾俞、公孫等。在異經選穴法中,較為特殊的是手足同名經選穴,如足陽明經病選手陽明經穴,手少陽三焦經病選用足少陽膽經穴等,可治頭面、四肢疼痛和某些臟腑病。遠部選穴法可根據病情需要,采取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等選穴方式,臨床可靈活掌握。③對癥選穴:根據臨床實踐,選取針對主癥有效的腧穴進行針灸治療。其中,有根據經穴主治規律決定的遠部選穴,也有根據病變所在的近部選穴(表1)。

表1 常見癥狀對癥取穴舉例表

  腧穴配伍 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腧穴按一定規律和治療要求進行配伍組合的方法。又稱配穴法。是針灸處方的基本形式。可根據腧穴所屬經脈、所屬部位及其主治范圍進行配伍,以加強針灸的治療效用。有六種方法:①前後配穴法:胸腹(前部)腧穴與背腰(後部)腧穴配伍的方法。主要適用於臟腑病,旨在調和臟腑陰陽。常用的有俞募配法,即相應的背俞穴(後部)和募穴(前部)的配合,如肝病用肝俞、期門,小腸病用小腸俞、關元等。在臨床應用時,臟病以背俞穴為主穴,募穴為輔助穴;腑病以募穴為主穴,背俞穴為輔助穴。除此之外,俞募配穴法也可治經脈臟腑相應的頭面五官病,如目病取肝俞、期門(肝開竅於目),鼻病取肺俞、膻中(肺開竅於鼻)等。在前後配穴法中,還有前後經穴相組合的情況,如胃痛吐酸用梁門(前)、胃倉(後)。頭面、四肢穴也可采用本法,如頭痛取太陽(前)、風池(後),耳聾取聽宮(前)、翳風(後)等。②上下配穴法;人體上部(上肢和腰以上)與下部(下肢和腰以下)的腧穴配伍組合的方法。可用於一切病證,旨在調和氣機升降。常用的有八脈交會配穴法,是根據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交會的規律,將相關的兩個八脈交會穴進行組合,如胃痛用內關(上)、公孫(下),目外眥、耳後、肩、頸、面頰病用外關(上)、足臨泣(下)等。手足同名經穴法屬本法范疇,即取用上下肢同名經的兩個腧穴加以組合,如牙痛用合谷(手陽明經,上肢穴)、內庭(足陽明經,下肢穴)等。除上述二法外,根據經脈上下相通的規律,也可將其他腧穴配伍,如面癱取頰車、合谷(上部穴)和足三裡、內庭(下部穴),耳鳴取外關(上部穴)、太沖(下部穴)等。③左右配穴法:根據經脈循行交叉特點,將人體左側與右側的腧穴配伍的方法。旨在調和左右經脈氣血運行。其中,左右同名穴配伍較為常用,如喉痹取左、右側的合谷,胃痛取左、右側的足三裡等。在臨床上,有時也有單取一側的穴位,特別是頭面部疾病,往往按照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方式配穴;而四肢病則以患側為主進行配穴。④遠近配穴法:根據病變部位與經絡相通的特點,將距離病位較近和較遠的腧穴配伍組合的方法。用於一切病證,旨在疏通經脈上下的氣血運行。如頭痛取風池(近)、外關、懸鐘(遠);腹痛取天樞(近)、足三裡、內關(遠)等(表2)。⑤表裡配穴法:根據腑與臟存在著表裡對應關系,將陰經與陽經的相應腧穴配伍的方法。用於一切病證,旨在調和表裡經脈氣血運行。常用的有原絡配穴法,即在表裡兩經之間取原穴和絡穴配伍,一般以本經的原穴為主,以其相表裡經的絡穴為客,故又稱主客配穴法。如手厥陰心包經病以本經原穴大陵為主,以相表裡的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外關為客等。除此之外,還可取用其他表裡經穴相配,如骨痛陰痹取湧泉(足少陰經)、昆侖(足太陽經)等。四肢部內外側對應的腧穴,也可按照本法規律加以組合,又稱內外配穴法。如足踝部病取申脈(足太陽經)、照海(足少陰經),腹痛、泄瀉取三陰交(足太陰經)、足三裡(足陽明經)等。⑥子母補瀉配穴法:根據五輸穴與五行相配關系,以五行生克理論為原則,在五輸穴的范圍內,將選穴與補瀉結合起來配伍的方法。用於臟腑病有虛實夾雜的情況下,旨在扶正祛邪,補虛瀉實,調和臟腑陰陽。本經子母補瀉配穴,取用本經的子穴和母穴,子穴用瀉法,母穴用補法。如肝(木)陰虛火旺、肝陽上亢,取行間(滎穴屬火)用瀉法(實則瀉其子),取曲泉(合穴屬水)補法(虛則補其母)。異經子母補瀉配穴,則取異經的子穴和母穴進行補瀉。如上述情況取少府(手少陰心經滎穴屬火)用瀉法,陰谷(足少陰腎經合穴屬水)用補法等。

表2 各部證遠近配穴表

  處方的結構和組成 在選穴和配穴的基礎上,所擬定的針灸處方有一定的結構和組成形式。①主穴和輔助穴:在處方中,針對疾病主要證候和主要癥狀,起到主要治療作用的腧穴,稱為主穴。主穴是處方的主體,決定瞭處方的主治范圍和治療目的。主穴一般為1~2個,相當於中藥方劑中的君藥。輔助穴,又稱配穴,是針對疾病的相兼證候和次要癥狀所選取的腧穴。輔助穴可協同和加強主穴治療作用,並有對癥治療和引經氣至病所的意義,相當於中藥方劑中的臣藥和佐使藥,一般為3~4個。如風寒感冒選大椎、曲池、風池、合谷4穴組方,進行針灸治療,其中大椎溫寒祛風解表為主穴,風池祛風、曲池退熱、合谷可治頭面癥狀,則為輔助穴。②處方的腧穴數及其組成形式:可根據病證治療需要來決定,處方一般由3~6個腧穴組成較為適合,必要時也可由8~10個腧穴(甚而更多)組成。在用穴較多時,可將其分成若幹個腧穴較少的處方,每次治療僅用其中一方,交替輪番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