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針刺入經穴,經過一定的誘導時間,發揮針刺的一系列調整作用,特別是鎮痛作用,以適應各種手術的麻醉技術。針刺麻醉是在針刺鎮痛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上的發展,是針灸學與麻醉學相結合的產物。1958年以後,全國廣泛開展針刺麻醉的臨床和原理研究,獲得許多新的進展。1971年,針刺麻醉開始傳到國外,不少國傢相繼在臨床上試用,取得初步成功。從此,針刺麻醉成為世界範圍的一大研究課題。

  主要特點 與其他麻醉方法相比,針刺麻醉有三個主要特點:①不用或少用麻醉藥物,減少或避免因麻醉藥物引起的毒副作用;②通過針刺經絡穴位,疏通經脈,激發機體的調整功能以達到鎮痛目的,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始終處於清醒狀態;③影響針刺麻醉效果的因素較多,個體差異大。

  由於上述特點,針刺麻醉顯示出其獨特的優越性:①安全度大,無藥物用量過大而發生麻醉意外或過敏現象;②適應性廣,使藥物過敏者或體衰年邁、肝腎功能欠佳的病人也可在針刺麻醉下及時接受手術治療;③針刺麻醉下,病人對疼痛感覺遲鈍,而整個機體功能仍保持正常,手術過程中病人生理功能相對穩定,呼吸、脈率和血壓等保持在正常范圍,免疫功能尚有增強;④病人能主動配合醫生施行手術,有利於保證手術質量;⑤病人術後可較早進食、排氣和下床活動,有助於早日康復;⑥術後創口感染機會少,並發癥少,刀口疼痛輕,愈合也快。

  但是,由於針刺麻醉效果個體差異大,目前尚難準確預料具體病例的臨床效果;又由於影響因素多,部分病例特別是診斷不確和難度較大的手術,常因鎮痛不全、肌肉松弛不充分和出現拉牽反應等影響效果,甚或改用其他麻醉方法來完成手術。因此,針刺麻醉下進行手術應嚴格遵循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刺激和創傷的原則。針麻下病人是清醒的,故要求手術操作穩而準,動作明確輕快,減少組織損傷,醫護態度要和藹親切。

  適應癥和禁忌癥 為保證病人順利地在針刺麻醉下完成手術治療,目前規定以下適應范圍:①對麻醉藥物過敏者;②肝、腎、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邁體衰等不能耐受麻醉藥物和手術創傷者;③病情診斷明確、無需廣泛探查者;④願意接受針刺麻醉且不過度肥胖者;⑤有接受針刺並能發揮針刺調整作用條件者。為瞭更有把握,術前可進行針麻效果術前預測。針刺麻醉的禁忌癥包括:①凡針刺治療中被視為禁忌者、懼怕針刺、術前預測針刺效果欠佳者;②精神神經系統的某些病癥,如癡呆、精神分裂癥、躁狂抑鬱性精神病以及神經系統毀損性疾病患者;③診斷不明確需做術中廣泛探查者;④病灶局部廣泛粘連,手術復雜者;⑤顧慮重重,經反復解釋仍不能解除高度精神緊張者。

  臨床類型 目前臨床中經常使用的有兩種類型:①單一針刺麻醉:即應用單一的方法刺激經穴,如針刺、電極板、激光、指壓、穴位註射等;②針刺復合麻醉:以應用針刺麻醉為主,同時配合另一種藥物麻醉方法,也稱為針刺平衡麻醉。如針刺-硬膜外復合麻醉、針刺-氣體吸入麻醉等。麻醉中常規用鎮痛、鎮靜等藥物相配合,不作針刺復合麻醉論。另外,還可按所取經穴部位不同而分為針刺麻醉、耳針麻醉、頭皮針麻醉、唇針麻醉及面針麻醉等。如按穴位刺激方法不同又可分為手法針刺麻醉、電針麻醉、穴位註射麻醉、指壓麻醉、激光穴位照射麻醉等。

  實施方法 大致有以下幾個要點:

  病例選擇 根據大量臨床實踐經驗,目前對針麻的適應范圍大致可分為三類:①單一針麻效果穩定,優良率可達到80%以上,適合在針麻下進行的手術有甲狀腺摘除、顱腦手術、頸椎前路手術、剖腹產、子宮切除、拔牙、胃大部切除、輸卵管結紮、肺葉切除及二尖瓣擴張術等;②適於采用針刺平衡麻醉的有上頜竇根治術、闌尾切除、斜視矯正、心內直視手術、疝修補術等;③其他手術效果不夠穩定,尚在探索中。除瞭根據上述情況選擇病例之外,尚可采用一些措施預測針麻效果加以選擇。目前常用的預測方法有皮膚感知覺判定法、植物神經系統機能狀態的測定、針刺前後血液中與痛有關的化學物質變化的測定以及多指標綜合預測法等。

  術前準備 針刺麻醉與其他麻醉方法一樣,術前準備是必要的。如針對病人精神情緒狀態作必要解說和給與一些安定、鎮靜、止吐或減少分泌物的藥物,有時也需要給與一些鎮痛藥物。但應註意盡可能給與對針刺有協同作用的藥物,決不能影響針刺效應的發揮。

  選擇最佳經穴和刺激參數 選穴對於針麻手術的成敗至為重要。一般按照中醫理論和經絡學說辨證施術。經過多年大量臨床實踐,常用針麻的幾種手術如甲狀腺摘除等,均有較為成熟的選穴配方。術中尚可根據需要隨證加減。經穴刺激目前多用電針儀,也可根據手術的不同步驟、經穴部位而隨時變換刺激的頻率、強度和時間等參數。

  合理輔助用藥 針刺平衡麻醉需要輔以各種麻醉藥物,但不宜超過規定劑量,以不出現鎮痛不全為度。

  作用機理 根據大量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可以確認針灸對人體具有五種基本作用:①鎮痛作用;②抗內臟牽拉痛和牽拉反應;③抗創傷性休克;④抗感染;⑤抗手術後創傷反應和促進損傷組織修復。在針刺麻醉過程中,針刺經穴全面發揮其特有的作用才能產生一定的“麻醉”效果,使病人能夠在清醒狀態下基本無痛地接受外科手術治療。

  所謂麻醉,主要是解決病人因外科創傷而產生的疼痛。針刺麻醉的重要方面是針刺經穴可以提高機體痛閾和耐痛閾。中醫學理論認為,痛是由於“氣滯血瘀”而產生的,針刺可以“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和諧臟腑,寧心安神”,從而起到防痛和鎮痛的作用。依據現代生理學觀點,針刺防痛和鎮痛作用主要是通過神經系統及其遞質對機體的統一調整作用而產生的。1971年,中國生理學傢張香桐提出有關針刺鎮痛的假說,即疼痛信號與針刺信號兩種不同傳入沖動在神經系統各級水平上的相互作用,使疼痛刺激信號向不痛的方向轉化。多學科研究已經證實,從外周神經、脊髓、腦幹(包括多個神經核團)直至大腦皮質均有兩種信號相互作用機制,從而影響疼痛反應的出現程度。1975年,證實腦內存在嗎啡受體而導致內源性嗎啡樣物質的發現,隨後又證明針灸可以引起包括嗎啡樣物質與抗鴉片樣物質在內的各種與疼痛有關的化學物質(如內啡肽、強啡肽、5-羥色胺、乙酰膽堿、腎上腺素、P物質、γ-氨基丁酸和八肽膽囊收縮素以及鉀、鈣、鎂等一些無機離子)的復雜變化,從而調制著疼痛感覺和反應。通過針灸對神經系統的作用,還可以引起人體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改變而影響人對疼痛的反應。後來,人們又提出瞭關於人體內存在著致痛與抗痛調節系統。針刺就是通過對此系統的調整作用而改變人體對疼痛的感覺和反應。

  針刺抗休克效應是經動物休克模型而證實的。如引起動物休克的失血量,針刺組較不針刺組大;在同樣放血量的情況下,針刺組比不針刺組血壓下降程度小;而搶救失血性休克時,針刺組所需要的輸血量也小於不針刺組。實驗還證明針刺能增加肺通氣量和最大通氣量,降低耗氧量,消減房性和室性早搏,改善心律失常、左心功能和心肌收縮力,以及腦內循環。因此,針刺抗休克效應增強瞭病人對抗手術創傷的能力,從而增加瞭手術治療的安全性,特別是針刺麻醉應用於危重和休克病人時,這一優越性尤為突出。

  針刺麻醉術後感染少、創傷組織愈合快的主要原因是針刺具有明顯的增強人體免疫功能和抗感染以及促進機體組織生長的作用。實驗已證明針刺作為非特異性刺激,通過神經與神經體液的反射途徑,使機體內各特異性及非特異性的免疫能力有所提高。針刺既可使機體細胞性免疫能力增強,如白細胞增加和吞噬能力增強,也可使機體體液性免疫能力提高,如使血清中的凝集素、間接血細胞凝集素和沉降素等特異性抗炎效價提高,使血液中裂解素、殺菌素和調理素的生成量增加,使補體升高。針刺還可增強內分泌活動,從而影響機體的防衛功能。通過針刺,還可調整血液和淋巴循環,改變血管通透性,加速對炎癥滲出物吸收,控制並縮小炎癥壞死范圍,加速肉芽組織和神經芽枝增長以及創傷組織瘢痕化。所有這些,都有助於加強抗損傷過程,從而加速創傷的修復。

  針刺麻醉的優越性,並非隻是針刺鎮痛作用,而是針刺調整機體各器官活動和生理功能所產生的結果。針刺麻醉已經突破瞭以往狹義的“麻醉”概念。也就是說,針刺麻醉是通過針刺經穴對機體生理功能的調節作用,在手術過程中防止或減輕疼痛反應、休克、感染等不利因素的產生,並促進損傷組織修復,保證病人在清醒狀態下基本無疼痛地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一種手段。對於這種手段的作用機理的多學科研究構成針刺麻醉學。這不僅是中醫學,也是麻醉學上的一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