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處黃河以西,形如長廊,故名。又稱甘肅走廊。位於今甘肅省西北部,補連山以北,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迄疏勒河下遊。東南—西北走向,長約1000公裡,寬100~200公裡,最窄處僅幾公裡,面積約11萬平方公裡。為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歷代王朝屯戍重地。

  走廊為一狹長槽形地帶,地勢自東向西、自南向北傾斜。大部海拔1000~1500米,焉支山(即大黃山)、黑山坐落其間,將走廊分成三個盆地,盆地間有峽口口、隘路通連。谷水(即石羊河)、弱水(即黑河)、籍端水(即疏勒河)等內流河系,分別流經各盆地。東部和中部盆地、綠洲、沙漠、戈壁間佈,水草豐足,人煙聚集。西部盆地、砂磧、戈壁較多。走廊南側祁連山地,峰嶄連綿,巍峨陡峻,海拔多在4000米左右,終年積雪,難以攀越,僅有大鬥拔谷(即扁都口)、當金山口等隘口,可南出青海。走廊北側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為一列斷續山,山勢低平,海拔1500~2500米。沿合黎山以西的黑河河谷可北出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附近),直達漠北。

  河西走廊秦為月氏國地。漢初被匈奴冒頓單於占據,阻斷漢與西域諸國的聯系。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師進擊河西,大敗匈奴渾邪王、休屠王後,在河西設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置兩關(陽關、玉門關),築長城,建寨堡,徙民屯田,強固邊陲。此後,相繼收降西域30餘國,開通中原與西域之間的往來,河西走廊遂成為“絲綢之路”的重要地段。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先後為前涼、後涼、北涼、南涼、西涼等國割據地區。唐建中二年(781)至咸通二年(861),走廊曾被吐蕃占據。宋天聖至景祐年間,河西為西夏所占。元統一中原後,屬甘肅中書省。明洪武五年(1372),征虜大將軍馮勝下河西,在酒泉之西,建嘉峪關,修繕長城,設甘肅鎮,以統戍防。今河西走廊為甘肅省工、農、牧業基地,有甘新公路、蘭新鐵路經過。

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