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同方向向敵實施攻擊或機動,達成四面包圍的作戰行動。其目的是為全殲敵軍某一集團創造條件。

  在組織與實施合圍時,根據敵軍的行動性質,所處的地位和條件,採取不同的樣式,對冒進突出、翼側暴露和處於孤立地位之敵,以正面進攻與迂回、包圍相結合達成合圍;對齊頭並進的集中強大之敵,誘其分散,選其一部或一路加以合圍;對點線相連、部署嚴密之敵,實施鉗形攻擊或多路攻擊,先行突破,爾後在敵後方合攏,達成合圍;對孤立扼守要地之敵,採取向心突擊擊或相向突擊達成合圍;對退卻之敵,以快速迂回與空降、跟蹤追擊相結合達成合圍,等等。實施合圍時,擔任攻擊和機動的部隊,應嚴密組織,迅速行動,保證按時到達指定位置。達成合圍的兵力部署須同時構成對內對外正面,限制被圍之敵機動和逃跑,阻敵增援。一般對內正面的兵力應大於對外正面的兵力。在敵援兵強大時,對外正面的兵力也可大於對內正面的兵力。

  合圍在中國古代戰爭中已經出現。《孫子·謀攻篇》中即有“用兵之法,十則圍之”的論述。公元前260年秦趙長平之戰,秦軍合圍殲滅趙軍就是合圍作戰之一例。《李陵答蘇武書》中也有“單於臨陣,親自合圍”的論述。在西方合圍作戰也一向受到兵傢的重視,並被廣泛地運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合圍已發展到以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在航空兵和空降兵配合下一次合圍數十萬軍隊的規模。如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會戰,1944年明斯克戰役等,都合圍殲滅瞭大量的德軍。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中,按照毛澤東的“四面包圍,不使漏網”的思想進行許多次合圍作戰,殲滅瞭大量的敵人。特別是解放戰爭期間的遼沈戰役中,圍殲廖耀湘兵團的作戰,淮海戰役中先後合圍黃伯韜兵團、黃維兵團及杜聿明集團的作戰,殲滅瞭國民黨賴以進行內戰的數十萬主力軍。這些合圍作戰具有快速、突然,合圍與打援相結合,合圍與分割、殲滅同時進行等特點。

  蘇軍一向重視合圍,要求合圍和殲滅敵軍集團同時進行。美國把戰役合圍通稱為包圍,要求出現分割和包圍的機會時,首先堵住對方退路,同時實施空中機動,進行垂直包圍,並使兵力機動和火力機動密切協同。美軍還認為,使用核武器或化學武器,可以加速被圍的龐大敵軍的崩潰。

  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一些國傢的軍隊對合圍更加重視。在今後戰爭中,合圍將被廣泛地運用;以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在空降兵和航空兵的配合(在瀕海地區還有海軍配合)下,向對方深遠縱深內重兵集團實施合圍,將成為一種常見的作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