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1953年,朝鮮人民爭取祖國解放、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1945年8月日本宣告投降後,美國和蘇聯軍隊分別在朝鮮半島北緯38度線南北接受當地日軍投降。1948年8月,美帝國主義扶植李承晚集團在朝鮮南部成立“大韓民國”。同年9月,朝鮮北部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任內閣首相。此後,李承晚集團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不斷挑釁,38度線上武裝衝突頻繁。1950年6月25日爆發全面內戰。美國為挽救李承晚政權,吞併整個朝鮮,於27日和30日先後令其海、、空軍和陸軍介入,並派遣其第7艦隊進入臺灣海峽。7月7日,又操縱聯合國通過組成“聯合國軍”的非法決議。參加這支侵略軍的有以美國為首的16個國傢的軍隊,由美國五星上將D.麥克阿瑟任總司令(後由M.B.李奇微、M.W.克拉克接任)。由此內戰轉化為國際性戰爭。

  戰爭分4個階段:①戰爭爆發後,朝鮮人民軍快速南進,6月28日解放漢城(今首爾),7月5日,首次粉碎美軍的阻擊,8月上旬,將美軍和韓國軍壓縮在大邱、釜山地區,雙方在洛東江兩岸成對峙狀態。②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28日重占漢城。9月16日,大邱、釜山地區美軍和韓國軍開始反攻。10月1日,越過38度線北犯,19日侵占平壤,戰火迅速燃燒到中國邊境。洛東江前線朝鮮人民軍奉命北撤,10月下旬大部撤至38度線以北鐵原地區,一部撤至長津地區。③在中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應邀入朝參戰。從1950年10月25日起,同朝鮮人民軍一道,以運動戰為主連續進行5次戰役,把“聯合國軍”和韓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38度線附近,迫使對方轉入戰略防禦和接受停戰談判。④從1951年6月中旬起,雙方在相持局面下進行以陣地戰為主的攻防作戰。朝中兩國軍隊依托以坑道為骨幹同野戰工事相結合的堅固防禦陣地,粉碎對方多次局部進攻,並進行瞭多次反擊戰役,同時粉碎瞭對方的“絞殺戰”和細菌戰。1953年7月27日,交戰雙方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

美軍在仁川登陸

  戰爭總的特點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擁有現代化技術裝備特別是炮兵和海、空軍優勢,力圖以火力取勝;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雖在技術裝備上處於劣勢,但士氣旺盛,作戰英勇,發揮瞭近戰、夜戰的巨大威力。朝中軍民為打破美方優勢空軍對後方交通線的封鎖和破壞,創造瞭一整套打防結合的維護交通線的措施,起到瞭巨大作用。坑道工事體系,為陣地攻防戰創造瞭新的形式。在這次戰爭中,噴氣式飛機獲得廣泛應用,直升機也開始出現於戰場,預示著作戰方法的新發展。在整個戰爭期間,英雄的朝鮮人民為祖國解放和反對侵略承擔瞭巨大的民族犧牲。朝中兩國軍隊在兩國人民全力支援下,取得瞭在劣勢裝備條件下進行現代化戰爭的寶貴經驗,對世界人民反帝鬥爭具有巨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