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僅次於格陵蘭)。又稱伊裏安島。位於西太平洋的赤道南側,西與亞洲東南部的馬來群島毗鄰,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與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相望。

  全島略呈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約2400公裡,中部最寬處640公裡。面積約78.5萬平方公裡,連同沿海屬島在內共81.8萬平方公裡。全島多山。中部群山盤結,自西北伸向東南,形成連綿延續的中央山脈。大部分山地、高原、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彙集西部的高聳山脈,總總稱為雪山山脈,其中最高峰為查亞峰(舊稱卡斯滕士峰),海拔5030米,為大洋洲最高點。東段為馬勒山脈,山勢向東逐漸降低,而後再向東南延伸,形成巴佈亞半島的歐文·斯坦利嶺。全島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錐。部分山區近期還發生火山噴發,並有頻繁的地震。這些東西向的高大山嶺,到處懸崖峭壁,道路崎嶇,成為全島南北交通的巨大障礙。在中部山脊的南北兩側,有寬窄不一的沿海平原,其中尤以南部的裡古-弗萊平原為最大,有廣闊低平的沿海沼澤和紅樹林。海岸曲折,多港灣。沿海有許多由於火山作用或珊瑚礁形成的島嶼。較大的河流都發源於中部山區,分由南北坡地流註海洋。主要河流在北部有曼伯拉莫河、塞皮克河、拉穆河、馬克姆河,在南部有迪古爾河和弗萊河。這些河流上遊坡陡流急,挾帶大量泥沙,在中下遊兩岸形成大小不等的沖積平原。

  氣候高溫多雨。但因受季風影響,1~4月西北風盛行,5~8月在東南信風控制之下。在沿海低平地區,全年各月平均氣溫變化不大,但在高山地區仍有冰川積雪。年降水量南部沿海約為1000~2000毫米,北部沿海則為2500~3000毫米,而在中部山區可達3000~4000毫米。土壤受高溫多雨影響,易於沖刷流失,淋溶作用旺盛,肥力較低。隻有較厚沉積土的山間盆地以及有肥沃的火山土地區才適宜於農業發展。隨著氣候的區域差異的高度變化的影響,植被的垂直分佈十分明顯: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沿海低平地區以熱帶雨林為主,植物種類繁多,森林茂密,四季常青,其中攀緣植物特別茂盛。在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生長有蕨類、高山草甸乃至苔蘚地衣之類的寒溫帶植物。4400米以上為永久積雪帶。野生動物也隨著氣候和植物分佈的地區差異,有各種不同的種類。

  重要的礦藏有金、銅、鎳、石油和天然氣。山區許多河流的中上遊水流湍急,有豐富的水力資源。森林約占全島土地面積的70%以上,其中大部分為原始熱帶森林。由於經濟比較落後,交通運輸困難,絕大部分資源尚未開發利用。

  全島居民約413萬(1980)。種族復雜,一般身材比較矮小,主要屬美拉尼西亞人和巴佈亞人。各地區間人口密度懸殊很大,東部人口比西部稠密,沿海又較內地山區稠密。除沿海有若幹中小港口城市外,在東部山區有不少新興的中小城鎮。高山區和沿海沼澤地區人口極稀少。東部居民講美拉尼西亞語或皮欽語,西部居民通用馬來語。但由於地形復雜和交通困難等原因,各地區語言復雜,差異很大。少數沿海城鎮居民信奉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廣大內地仍廣泛保存原始社會的習俗和篤信神巫術。傢族觀念根深蒂固,生活水平還很低下。

  在政治上全島以東經141°為界,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半部為巴佈亞新幾內亞;西半部稱伊裡安查亞或西伊裡安,是印度尼西亞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