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原軍區部隊在鄂豫皖邊區突破國民黨軍包圍,進行戰略轉移的作戰行動。1946年1月10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簽署停戰協定後,國民黨仍繼續加緊部署全面內戰,不斷調兵包圍和進攻中原解放區。至6月25日為止,大小進攻達1000餘次,佔領縣城、村鎮1100餘處,將中原軍區部隊5萬餘人分割包圍,壓縮在以宣化店為中心的縱橫約百裡的狹小地區。為瞭避免爆發內戰,中國共產黨曾多次同國民黨談判,表示願意讓出中原解放區,將中原軍區部隊和平轉移到其他他解放區。但國民黨卻一意孤行,企圖一舉消滅中原軍區部隊。6月下旬,包圍中原軍區部隊的兵力增至10個整編師,約30萬人,由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指揮,準備發起總攻。在此嚴重時刻,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軍區根據中共中央關於保存力量,以主力向西突圍,鉗制大量國民黨軍於外線廣大地區的指示精神,決定分路進行突圍。

  6月24日,中原軍區主力開始在解放區內向西移動。25日,第1縱隊第1旅以一部佯裝主力,由白雀園地區向東移動,鄂東軍區部隊在宣化店附近活動,迷惑與鉗制敵人,掩護主力向西突圍。26日拂曉,國民黨軍第一線部隊分路向黃安以西、徑扶以東、孝感以北的中原軍區部隊陣地大舉進攻,侵占瞭解放區的沙窩、鄧店等若幹重要村鎮。第1縱隊第1旅等部隊進行瞭頑強抗擊。軍區主力於當日黃昏即秘密地向平漢鐵路運動。軍區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震,率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及由第2縱隊第13旅、第15旅1個團、第359旅和幹部旅組成的右路突圍軍,於29日晚從國民黨軍守備薄弱的平漢鐵路柳林至李傢寨地段突破封鎖線,向西北方向疾進。軍區副司令員王樹聲率領由第1 縱隊(欠第1旅)和第15旅(欠1個團)組成的左路突圍軍,在王傢店與敵堵截部隊激戰一晝夜,於7月1日在廣水以南越過平漢鐵路西進。中原軍區部隊這一突圍行動,打亂瞭國民黨軍的圍攻部署。劉峙急令整編第3、第15、第41師和整編第47師主力追堵右路軍,令整編第66、第75師各一部追擊左路軍,令其餘各部就地轉入“清剿”。駐守西安的國民黨軍第1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也以8個旅的兵力加強陜南防務,控制荊紫關要隘,企圖堵塞解放軍入陜通道。在此情況下,右路軍立即加快行軍速度,迅速擺脫瞭國民黨軍在天河口等地的追堵,於7月8日順利渡過唐河、白河。旋即包圍淅川城和馬蹬鋪等地國民黨軍阻擊部隊,掩護中原局、中原軍區機關渡過丹江,然後分兩路前進:王震率第359旅和幹部旅,戰勝國民黨軍在荊紫關和鮑魚嶺等地的追堵夾擊,27日抵柞水地區,爾後進入陜甘寧解放區;李先念、鄭位三率第13旅和第15旅一部,在南化塘、趙川等地粉碎國民黨軍堵截,突破梁傢墳、漫川關封鎖線,於28日到達陜南,同當地遊擊隊會合,創建豫鄂陜邊區遊擊根據地。左路軍從安居渡過府河,大部於7月11日搶渡襄河,突破國民黨軍在宜城西南和石花街等地的堵截,25日進入武當山區,開辟鄂西北遊擊根據地;另一部改道北上,與右路軍會合。

中原突圍

  第1縱隊第1旅完成掩護任務後,向東挺進,越過鄂皖邊境的大牛山,穿過大別山,跋涉千餘裡,沿途艱苦戰鬥,粉碎國民黨軍的多次追擊和堵擊。於7月20日突破津浦鐵路國民黨軍的封鎖,抵達蘇皖解放區,改稱為華中野戰軍第13旅。河南、江漢兩軍區部隊在策應主力越過平漢鐵路後,分別轉移到豫陜邊和鄂陜川邊界進行遊擊活動。鄂東軍區部隊繼續在大別山區進行遊擊戰爭。中原軍區部隊在突圍中,打破瞭國民黨軍的多次圍追堵截,勝利完成瞭戰略轉移任務,並鉗制瞭國民黨軍大量兵力,從戰略上配合瞭其他地區解放軍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