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在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地區,反對國民黨軍大規模“圍剿”的作戰。

  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失敗後,又從1933年5月開始,籌畫第五次大規模的“圍剿”。蔣介石設立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直接指揮這次“圍剿”;向美、英、德、意等國大量借款,購買武器,並聘請外國軍事顧問和專傢;制定“圍剿”計畫,調集和整編部隊;決定採取持久戰和碉堡政策的新新戰略,逐步推進,企圖殲滅紅軍第一方面軍和摧毀中央蘇區。

  這次“圍剿”,蔣介石直接用於進攻中央蘇區的兵力有50萬人。部署是:北路軍總司令顧祝同,指揮33個師又3個旅,分第1、第2、第3路軍,由北向南實施主攻。以第3路軍18個師又1個旅,擔任“圍剿”的主力軍,在第1、第2兩路軍策應下,依托碉堡向廣昌方向推進,尋找紅軍主力決戰;總預備隊3個師控制於臨川附近;此外,北路軍總司令部直接指揮的2個師扼守贛江西岸的吉安、泰和等地,配合西路軍維護贛江交通。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指揮11個師又1個旅,構築碉堡,扼守武平、安遠、贛州、上猶地區,阻止紅軍向南發展,相機向筠門嶺、會昌推進,配合北路軍作戰。空軍5個轟炸機隊配置於南昌、撫州、南城,掩護和支援地面部隊的作戰。此外,第19路軍等部7個師又2個旅扼守閩西和閩西北地區,阻止紅軍向東發展;浙贛閩邊守軍5個師又4個保安團和西路軍9個師又3個旅,在“圍剿”閩浙贛和湘贛、湘鄂贛蘇區的同時,負有阻止紅軍向贛東北和贛江以西機動的任務。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

  中央蘇區經過四次反“圍剿”的勝利,政權建設、經濟建設都取得瞭很大的成績,主力紅軍和地方武裝擴大到8萬餘人,赤衛隊等群眾武裝也有瞭很大發展。這時,中國共產黨臨時中央委員會博古等領導人排擠瞭毛澤東對紅一方面軍的領導,否定瞭毛澤東制定的正確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在國民黨軍加緊準備第五次“圍剿”時,中共臨時中央不組織中央蘇區人民和紅軍進行反“圍剿”的準備,卻命令由紅軍第3軍團、紅軍第19師組成的東方軍和紅軍第1軍團、紅軍第14師等組成的中央軍,繼續在閩西北地區和撫河、贛江之間地區對國民黨軍實行不停頓的進攻。

  9月25日,國民黨軍開始瞭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28日,北路軍占領黎川。中共臨時中央繼續推行軍事冒險主義,提出“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錯誤方針,要求紅軍在蘇區外戰勝國民黨軍,並命令紅軍東方軍從將樂、順昌地區北上,進攻國民黨軍駐守之硝石,恢復黎川;命令紅軍中央軍主力由永豐、樂安地區東移,攻擊和鉗制南城、南豐之間的國民黨軍主力,保障東方軍對黎川地區國民黨軍的進攻。10月6~7日,紅軍東方軍在向硝石前進的途中,於洵口遭遇戰中殲滅瞭國民黨軍3個團。接著進攻硝石,連攻數日不克,紅軍中央軍主力也未能阻止住南城國民黨軍的東援。13日,國民黨軍4個師進抵硝石,紅軍東方軍被迫撤出戰鬥。這時,國民黨軍在硝石至資溪橋之間集中瞭7個師又1個旅的兵力,企圖首先完成黎川、硝石之間的碉堡封鎖線,吸引紅軍攻擊而消滅之。在這種情況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繼續命令紅軍插到國民黨軍堡壘地區間隙中去殲滅敵人。從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紅軍東方軍等部在進攻國民黨軍重兵扼守的資溪橋、潭頭市、滸灣等據點的戰鬥中,以及紅軍中央軍主力在由見賢橋至棠陰的國民黨軍堡壘線間隙北出作戰中,均受重大傷亡,被迫後撤。至此,紅軍連續作戰近兩個月,未能禦敵於蘇區之外,完全陷入被動地位。

  這時,中共臨時中央和中革軍委由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轉變為防禦中的保守主義,要求紅軍處處設防,節節抵禦,企圖以陣地防禦制止國民黨軍的進攻。正當紅軍部署防禦時,駐福建的國民黨第19路軍於11月20日發動瞭福建事變,宣佈同蔣介石決裂,在福建成立瞭“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蔣介石慌忙從北路軍中抽調9個師,由江西向第19路軍進攻。在這個情況下,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的主張,紅軍主力應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縱橫馳騁於杭州、蘇州、南京、蕪湖、南昌、福州之間地區,威脅國民黨之根本重地,向廣大無堡壘地帶尋求作戰,以便粉碎國民黨軍的“圍剿”,並援助在福建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但是,中共臨時中央拒不采納這一正確建議,卻將紅軍主力從東線調到西線永豐地區,去進攻國民黨軍的堡壘陣地,使紅軍喪失瞭打破國民黨軍“圍剿”的有利時機。

  蔣介石鎮壓瞭“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和第19路軍以後,隨即將其入閩的部隊改編為東路軍,協同其北路軍、南路軍,於1934年1月下旬重新開始瞭對中央蘇區的進攻。這時,紅一方面軍總部與中革軍委合並,其所屬部隊由中革軍委直接指揮,稱中央紅軍。在國民黨軍新的進攻面前,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要求紅軍實行陣地戰、堡壘戰,以短促突擊戰法頂住敵人,進攻敵人的堡壘陣地。在這種消極防禦戰略方針指導下,從1月下旬至3月底,紅軍在陣地防禦和反擊作戰中,連連失利。4月上旬,國民黨軍北路軍和東路軍進到康都至泰寧一線,接著集中11個師進攻廣昌。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不顧紅軍連續作戰、減員很大的情況,急忙集中紅1、紅3、紅9軍團及紅13、紅23師共9個師的兵力保衛廣昌。紅軍在18天的作戰中,雖給國民黨軍以重大殺傷,但自身也傷亡5500餘人,廣昌失守。之後,紅軍作戰接連失利,中央蘇區逐漸縮小。7月上旬,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中心地區開始瞭全面進攻。北路軍14個師分別向興國、寧都、石城推進;東路軍6個師向長汀推進;南路軍3個師向會昌、於都推進;3個師集結於南豐、廣昌地區為總預備隊。這時,中央蘇區的人力、物力都很匱乏,紅軍已失去在內線打破國民黨軍“圍剿”的可能。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卻采取六路分兵、全線抵禦的方針,以紅軍主力分別配置在興國、古龍岡、頭陂、驛前、連城、筠門嶺等地區,抵禦國民黨軍的進攻。8月,紅3軍團和紅5軍團一部在高虎垴、半橋、萬年亭等地防禦戰中,雖然使國民黨軍第89師喪失瞭戰鬥力,但自己也受到較大的傷亡,不得不放棄全部陣地。與此同時,紅1軍團和紅9軍團等部雖在溫坊地區以伏擊戰殲滅東路軍一個多旅,但已改變不瞭紅軍的被動局面。9月下旬,中央蘇區僅存瑞金、會昌、於都、興國、寧都、石城、寧化、長汀等縣的狹小地區。

  10月上旬,國民黨軍北路軍和東路軍加緊對興國、古龍岡、石城、長汀的進攻,南路軍由筠門嶺向會昌推進,企圖迅速占領上述各地,進而占領寧都、於都、瑞金,以圍殲紅軍。這時,中央紅軍在蘇區內粉碎國民黨軍“圍剿”的可能已完全喪失。7日,中革軍委根據中共中央決定下令地方部隊接替各線防禦任務,主力紅軍撤到瑞金、於都、會昌地區集中,準備退出中央蘇區,實行戰略轉移。

  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持續瞭一年又一個月,中央紅軍在蘇區人民竭盡全力的支援下,英勇奮戰,給瞭國民黨軍以有力的打擊。但是,由於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錯誤的戰略指導,致使這次反“圍剿”遭到瞭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