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新古典綜合派代表人物J.托賓提出的一種貨幣供給理論,認為貨幣供應量難以由貨幣當局直接控制,而是由經濟體系內各經濟部門共同決定。

  托賓認為,在現代競爭性的金融世界裏,隨著金融體系的日益發發達及其內部競爭的加劇,金融機構趨於同樣化的發展道路,各種非銀行金融機構蓬勃興起。這種貨幣金融新的發展趨勢使得各種銀行金融機構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在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上相互交叉,彼此融合,從而沖淡瞭貨幣與其他金融資產、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傳統區別,人們的註意力已經從貨幣數量和貨幣流通速度轉向所有資產的供求,並以利率和資產收益結構、信用可得性取代貨幣量,作為連結貨幣金融體系及政策與實際經濟活動的紐帶。其結果是,非銀行部門的貨幣需求受其資產偏好制約,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所有金融機構的基本職能都是同時滿足借貸雙方的資產偏好。其中,每一類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都應恰好等於它支付給債權人的邊際利率,這就使借貸雙方的資產偏好在決定銀行存款從而在整個貨幣供給方面都起舉足輕重的作用,進而使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不再存在“貨幣創造者”與“非貨幣創造者”的嚴格區分。這就是說,在競爭性金融世界裡,隨著金融體系的日益發達及其內部競爭加劇,隨著公眾可選擇的資產持有形式的日益多樣化及其相互替代性的增強,一方面,商業銀行的存款和資產規模要受存款的資產偏好和銀行的貸款、投資機會的影響,另一方面,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款創造能力也會隨其貸款融資活動的增加而提高。這樣,就貨幣創造能力而言,它們隻有程度上的差異,而無本質上的區別。而公眾資產偏好導致的資產結構又是實際經濟活動經常調整變動的結果,這就使貨幣供給的變動往往是內生的。因此,在托賓的理論體系中,貨幣是內生貨幣,而不是遊離於經濟活動之外的外生貨幣,貨幣供應量是由貨幣當局、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部門在經濟體系以內共同決定的,難以由貨幣當局直接控制。

  托賓雖然力主貨幣供給的內生性,但他並不因此否認貨幣當局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有效性。他指出,商業銀行的存在,即使它不受控制,也並不意味著通過強力貨幣供給所實行的貨幣控制對經濟沒有影響;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存在也並不意味著對商業銀行的貨幣控制形同虛設。即使不受控制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資產和債務的增減完全能夠抵消受控制的商業銀行的貨幣資產強制性的反向變動,貨幣當局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仍然起作用。問題隻是在於貨幣資產與其他金融資產之間、商業銀行的貨幣創造能力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貨幣創造能力之間的替代性,會大大降低貨幣當局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效果。   

參考書目

 J.Tobin,Essɑys in Economics,Volum I:croeconomics,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Amsterdam,1971. 陳端潔:《弗裡德曼與托賓的貨幣理論》,經濟科學出版社,北京,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