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經濟社會中貨幣供應量的創造(包括擴張和收縮)過程。

  貨幣供應量與貨幣供給 貨幣供應量是經濟社會中某一時點上存在的貨幣數量。當代世界各國流通中的貨幣都是不兌現信用貨幣。在不兌現信用貨幣流通條件下,貨幣供應量就是非銀行部門(企業、居民、財政)所持有的銀行部門(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負債憑證。其中,非銀行部門所持有的中央銀行的負債憑證稱為通貨;非銀行部門所持有的商業業銀行的負債憑證稱為存款貨幣。貨幣供應量是貨幣供給實現的結果,貨幣供給則是貨幣供應量形成的前因。貨幣供應量是一個既定的實體,貨幣供給則是貨幣供應量得以擴張或收縮的過程。由於貨幣供應量包括通貨與存款貨幣,貨幣供給的過程也分解為通貨供給和存款貨幣供給兩個環節。

  通貨供給 通常包括三個步驟:①由一國貨幣當局下屬的印制部門(隸屬於中央銀行或隸屬於財政部)印刷和鑄造通貨;②商業銀行因其業務經營活動而需要通貨進行支付時,便按規定程序通知中央銀行,由中央銀行運出通貨,並相應貸給商業銀行帳戶;③商業銀行通過存款兌現方式對客戶進行支付,將通貨註入流通,供給到非銀行部門手中。

  特點:①通貨雖然由中央銀行供給,但中央銀行並不直接把通貨送到非銀行部門手中,而是以商業銀行為中介,借助於存款兌現途徑間接將通貨送到非銀行部門手中。②由於通貨供給在程序上是經由商業銀行的客戶兌現存款的途徑實現的,因此通貨的供給數量完全取決於非銀行部門的通貨持有意願。非銀行部門有權隨時將所持存款兌現為通貨,商業銀行有義務隨時滿足非銀行部門的存款兌現需求。如果非銀行部門的通貨持有意願得不到滿足,商業銀行就會因其不能履行保證清償的法定義務,而被迫停業或破產。

  上述通貨供給是就擴張過程而言的,從收縮過程說明通貨供給,程序正好相反。

  存款貨幣供給 商業銀行的存款負債有多種類型,其中究竟哪些屬於存款貨幣,而應當歸入貨幣供應量之中尚無定論。但公認活期存款屬於存款貨幣。

  在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下,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與通貨一樣,充當完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存款者可據以簽發支票進行購買、支付和清償債務。因此,客戶在得到商業銀行的貸款和投資以後,一般並不立即提現,而是把所得到的款項作為活期存款存入同自己有業務往來的商業銀行之中,以便隨時據以簽發支票。這樣,商業銀行在對客戶放款和投資時,就可以直接貸入客戶的活期存款。所以,商業銀行一旦獲得相應的準備金,就可以通過帳戶的分錄使自己的資產(放款與投資)和負債(活期存款)同時增加。從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看,即使每傢商業銀行隻能貸出它所收受的存款的一部分,全部商業銀行卻能把它們的貸款與投資擴大為其所收受的存款的許多倍。換言之,從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看,一旦中央銀行供給的基礎貨幣被註入商業銀行內,為某一商業銀行收受為活期存款,在扣除相應的存款準備金之後,就會在各傢商業銀行之間輾轉使用,從而最終被放大為多倍的活期存款。

  例如,在初始點上,中央銀行將1000萬元的基礎貨幣註入商業銀行體系,並為其中的第一級商業銀行全部持有,形成1000萬元的原始存款。假定法定存款準備率為20%,那麼,第一級商業銀行將把200萬元作為存款準備金繳存中央銀行,然後將剩餘的800萬元用於放款與投資,交給甲企業。甲企業在得到這筆800萬元的款項後,既不提現也不開立定期存款帳戶,而是把它作為活期存款存入自己的開戶行即第二級商業銀行之中,以便隨時動用。第二級商業銀行在收受到這800萬元的活期存款之後,也會如法炮制,將其中的160萬元作為存款準備金繳存中央銀行,然後把剩餘的640萬元作為放款和投資,交給乙企業。……如此輾轉存貸,從每一傢商業銀行看,它所收受的活期存款沒有憑空增加,但從整個商業銀行體系看,其所收受的活期存款卻在一級一級增加,同時其所繳存的存款準備金和貸款與投資卻在一級一級減少。這個過程一直要持續到活期存款額與繳存的存款準備金相等時為止。其結果,初始點的1000萬元基礎貨幣最終被放大為5000萬元的活期存款。顯然,活期存款的多倍創造並不是自發的過程,它必須具備相應的前提條件:①商業銀行隻對其活期存款保有部分準備金;②商業銀行必須以某種方式得到新的準備金;③商業銀行必須出售貸款或購買證券,而不得有超額準備金;④非銀行部門必須購買貸款或出售債券;⑤非銀行部門必須將其所得款項存入商業銀行,補充商業銀行的準備金。

  上述存款貨幣的供給是就擴張過程而言,從收縮過程說明存款貨幣供給,程序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