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國傢壟斷資本經營工礦業和礦產貿易的機構。前身為國民黨政府參謀本部的國防設計委員會,成立於1932年11月1日,是一個調查、統計及研究設計機構。1935年4月改為資源委員會,成為從事工商企業活動的經濟壟斷組織。

  1936年起,資源委員會適應國民黨政府對外易貨償債的需要,壟斷償債礦產品的收購及對外貿易。1936~1947年間,它外銷鎢、銻、錫、汞等約17萬噸,其中償債礦產品占72.6%。由於易貨償債活動動受制於債權國,經營方面受到巨大損失,資源委員會長期抑低礦產品收購價格,加以戰爭影響,嚴重摧殘瞭這些礦業的生產。實施管制前一年,鎢、銻、錫的產量分別為14541噸、15585噸、15440噸,管制後年產量連續下降,至1943年分別降到3973噸、429噸、3769噸,1945年鎢、銻絕產,錫產量僅有1878噸。

  資源委員會的產業活動集中在與軍事工業相關的鋼鐵、動力、機電、化學等基本工業領域。抗日戰爭期間其壟斷地位逐漸形成,到1945年,它所屬企業有125個,職工7萬餘人。戰後因接收大量敵偽產業而進一步膨脹,1947年所屬企業達293個,職工達26萬餘人。發展最迅速的是動力事業,1947年煤炭產量達562萬噸,比1938年增加10倍多;1947年發電量達20餘億度,比1938年增加521倍。中國原無石油工業,抗日戰爭期間,該會玉門油礦的員工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生產原油29萬餘噸,提煉各種油料2000餘萬加侖,對於開拓石油工業作出瞭貢獻。戰時的化學工業主要是生產動力酒精和利用植物油提煉代用燃料(生產總量為1625萬加侖)。戰後酸堿、水泥工業也有瞭較快發展,並新增化肥等部門。戰時該會鋼鐵生產曾較快增長,但1942年以後國民黨政府統治區工業生產衰退,市場萎縮,生產力未能發揮,1943年鐵、鋼產量分別隻及生產能力的37%和11%,1947年鋼鐵總產量隻及生產能力的12%。機電工業的中央機器廠、中央電工器材廠、中央無線電廠等,系戰時引進當時尚屬先進的技術設備,生產頗具規模。戰後因美國貨獨占中國市場,不少企業成為美國企業的裝配廠,甚至淪為代銷商。戰後資源委員會還涉足輕工業,增加瞭制糖、造紙兩個部門。以1939年為基期,資源委員會1939~1947年的生產指數(按加工凈值加權綜合計算,不包括出口礦產品)分別為100,166,221,327,393,405,431,2690,5480。1936~1947年間,國民黨政府對資源委員會的投資以及其自身積累,折算成戰前法幣約合3億餘元;它接收的敵偽資產估值為11.480億元(敵偽產業局據1946年9月30日市價估算),合3.83億美元,相當於戰前法幣13億元;至1947年,資源委員會的投資總額約16億元(戰前法幣),實際資產當遠大於此數。

  資源委員會原屬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1938年改屬經濟部,1947年直屬行政院。先後擔任主要負責人的有翁文灝(1889~1971)、錢昌照(1899~ )、孫越崎(1893~ )、吳兆洪等。主要出版物有《資源委員會公報》、《資源委員會月刊》、《資源委員會季刊》等,其中《季刊》內容廣泛,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資源委員會的廣大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是愛國的,他們大多抱有實業救國的思想。國民黨政權崩潰前夕,絕大多數管理人員(包括主要負責人)和技術人員站在人民方面,盡力避免國民黨政府的破壞,將資源委員會的資產較為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並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繼續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