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延續時間最長、波及範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危機爆發的原因 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國傢曾經歷瞭短暫的相對穩定時期。各國恢復和發展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破壞的經濟;恢復瞭不完全的金本位制,穩定瞭貨幣流通,國際貿易也有瞭較大的增長。這一時期各國進行瞭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並通過“產業合理化”,使生產迅速地發展和擴大瞭,但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不能不產生尖銳的矛盾,使企業經常開工不足,造成瞭工人的大量失業。例如,在美國,即使在經濟最高漲的1929年,企業的開工率也隻有73%。當時資本主義國傢的失業人數就已超過瞭1000萬人。但是,各國統治階級卻被虛假的繁榮景象所迷惑,仍然大肆鼓吹“永久繁榮”的理論和幻想,並且繼續擴大投資和生產,交易所也掀起瞭投機的狂熱。從而,促使生產和消費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瞭一場空前嚴重和深刻的經濟危機。

  這次經濟危機首先在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傢美國爆發。1929年6月,美國的工業生產開始出現下降趨勢。10月,證券市場出現價格猛跌的浪潮(見彩圖)。一次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便由此開始,並迅速蔓延到瞭其他國傢。

1929年10月紐約證券市場崩潰後,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前擠滿瞭暈頭轉向的投資者

  危機的嚴重性 這次經濟危機的嚴重和深刻程度表現在:①延續的時間長,從1929年6月美國開始生產下降起,一直到1933年,各國才陸續擺脫。當時,資本主義國傢的經濟周期一般約為8~10年。這一次危機就延續瞭將近5年,占據瞭平均經濟周期進程的一半以上。

  ②工業生產倒退瞭20~30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瞭37.2%。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下降雖然很不平衡,但下降幅度大卻是共同的。1933年的工業生產和1929年相比,美國下降最多,達46.2%;其次為德國和法國,分別為40.6%和28.4%;英國下降瞭16.5%;隻有日本下降比較小,但也達8.4%。生產的猛烈下降,使資本主義國傢的工業生產跌回到20世紀初期的水平。各國的工業生產在危機最嚴重的1932年,都大大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德國減少瞭48.2%,英國減少瞭29.3%,美國和法國分別減少瞭18.8%和8.0%,個別重要的工業部門倒退的幅度還要大。例如,美國和德國的鋼鐵產量都跌落到19世紀90年代的水平。

  ③企業破產倒閉的數目創造瞭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美國破產的企業最多,而且逐年增多:1929年為22909傢,1930年為26355傢,1931年為29288傢,1932年為31822傢。1933年由於開始擺脫危機,企業倒閉之風有所減弱,但在頭9個月裡也仍有17732傢企業破產。此外,在危機期間美國還倒閉瞭近6000傢銀行。破產的工商企業和銀行總計在134000傢以上。倒閉企業的負債總額超過瞭35億美元。在德國,這次危機期間倒閉的企業有62000餘傢。英國和法國在此期間倒閉的企業也分別達到31000餘傢和37000餘傢。

  ④工人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一般高達30%以上。在危機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全失業的工人人數曾多達3000萬人以上,加上半失業的工人,總數則高達4500萬人左右。德國的失業率最高,1933年接近45%。美國的失業率在30%以上,而在工業、建築業和運輸業中,失業率更高達45~48%。大量企業倒閉和大量工人失業,使在業工人的工資水平大大降低瞭。在危機期間,德國工人和職員的實際工資水平下降瞭26%,美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則倒退到1900年的水平。

經濟危機期間靠救濟食品過活的美國失業工人

  ⑤物價和股票價格猛跌。危機期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物價都下跌瞭1/3左右。1933年和1929年相比,各國物價下跌的幅度是:英國31%,美國和德國33%,法國36%。股票價格下跌的幅度更大,以危機最嚴重的1932年和1929年相比,美國下跌瞭77%,英國下跌瞭40%,法國和德國分別下跌瞭53%和60%。物價和股票價格的空前狂跌,集中地反映瞭生產過剩的嚴重程度。

  ⑥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危機期間資本主義國傢貿易的實物量減少瞭1/4,再加上物價猛跌,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的貿易額比1929年減少瞭大約40%。

  貨幣信用危機 嚴重的經濟危機還由於伴隨著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而更加具有破壞性。1929年10月美國發生的股票價格猛跌是這次貨幣信用危機的開端。經濟危機前,美國的信用過度膨脹則是造成嚴重貨幣信用危機的客觀條件。1923~1929年,美國的貸款業務增長瞭37%,有價證券的發行增加瞭1.5倍,股票價格上漲瞭2倍,而在此期間,工業生產卻隻增長瞭18%。因此,經濟危機一爆發,貨幣信用突然緊縮,便導致貨幣信用危機接踵而至。貨幣信用危機很快從美國延及歐洲大陸。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奧地利和德國。1931年5月,奧地利的信用銀行宣告破產,並影響到當時已經存在嚴重國際支付危機的德國。在1930年12月至1931年7月這段時間裡,從德國提走的外國資本多達21億馬克。德國的黃金儲備因之從23.9億馬克驟減為13.6億馬克,黃金儲備已不足貨幣發行額的5%。大銀行紛紛倒閉和合並,原來的9大銀行減少為4個。德國政府不得不采取停止支付外債,禁止黃金自由輸出,嚴格實行外匯管制等措施來渡過難關。英國在此後不久也爆發瞭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在短短兩個月內,各國在倫敦的存款被提走瞭大約一半。大量的黃金外流,迫使英國政府在1931年率先放棄瞭當時實行的金塊本位制,宣佈英鎊貶值,加強外匯管制,並籌組瞭英鎊集團,以鞏固英國對自治領和殖民地的金融控制。除此以外,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僅拒絕償付外債或延期償付外債的國傢,就多達二十幾個,這是過去經濟危機發生時從未有過的現象。

  歐洲國傢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又反過來加劇瞭美國貨幣信用危機的發展。1933年春季,美國再次發生嚴重的銀行擠兌風潮,大批銀行經不住沖擊而倒閉。在此期間宣告破產的銀行達銀行總數的將近一半。為瞭遏止銀行倒閉之風,美國政府1933年3月5日命令全國銀行“休假”4天,暫時停止銀行的一切經營活動。4天後,又通過《緊急銀行救濟法》,再度延長銀行緩兌存款的期限,接著又公佈瞭《銀行存款保險法》。正是在美國政府的大力幹預之下,銀行的倒閉之風才得以平息。嚴重的貨幣信用危機促使美國政府放棄瞭金本位制(見金本位制的崩潰)。1933年4月,美國總統F.D.羅斯福(1882~1945)簽署瞭“黃金法令”,強制個人和私人銀行把握有的黃金全部交給聯邦儲備銀行,不準私人再貯藏黃金,停止銀行券兌換黃金,禁止黃金的自由輸出。5月,政府又宣佈美元正式貶值,把每美元的含金量減少41%。與此同時,國會還授權聯邦儲備銀行可以用國傢債券為擔保來發行紙幣。美國的金本位制從此就為紙幣流通的制度所代替。

  危機的深遠影響 這次經濟危機的打擊是如此沉重,以致各國的工業生產遲遲不能恢復到危機以前的最高水平。危機之後,各資本主義國傢的經濟普遍陷入瞭特種蕭條之中。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直到1936年仍低於1929年大約5%。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傢中,法國和美國的經濟回升最慢,其工業生產1936年隻分別相當於1929年的70.3%和88.1%。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積累和發展,使這次經濟危機後的蕭條時期拖得特別長,並且還沒有等到形成一次新的經濟高漲,下一次經濟危機又在一些國傢爆發瞭。1937年,又是美國首先進入經濟危機,英國和法國也接著發生經濟危機。隻有實行法西斯主義的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由於已經把經濟轉入戰爭軌道,才延緩瞭這次經濟危機的爆發。

30年代大蕭條後美國俄克拉何馬州一個被遺棄的破產農場

  金本位制的崩潰,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在貨幣金融領域裡引起的深刻後果。金本位制的崩潰,使資本主義國傢失去瞭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通貨膨脹從此成瞭資本主義國傢難以醫治的又一經濟痼疾。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還成瞭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空前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嚴重的經濟危機迫使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政府加強瞭對經濟的幹預。它們紛紛尋求對策,以圖緩和和避免經濟危機。美國羅斯福新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鼓吹國傢幹預經濟、用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手段和措施進行“反危機”的凱恩斯主義也應運而生。

  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也加劇瞭帝國主義國傢在世界范圍的爭奪。為瞭在經濟上劃分勢力范圍,各種對立的貨幣集團相繼出現,英鎊區、法郎區和美元區,把統一的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系割裂瞭。外匯傾銷盛行,貿易保護主義空前發展,使資本主義國傢之間的經濟關系遇到瞭許多人為的障礙,陷入瞭巨大的混亂之中。

  這次經濟危機還加速瞭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傢走上瞭大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加速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帶來瞭巨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