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馬克思於19世紀40年代反對小資產階級思想傢P.-J.蒲魯東的主要著作。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本書全名為《哲學的貧困。答蒲魯東先生的〈貧困的哲學〉》,1847年用法文寫成,同年7月在巴黎和佈魯塞爾以單行本出版。

第1版扉頁

  歷史背景 蒲魯東在1846年出版瞭《經濟矛盾的體系,或貧困的哲學》一書,提出一套荒謬的政治經濟學體系來為自己的改良主義路線進行理論論證。他竭力鼓吹階級調和,反對工人組織工會和爭取提高工資的鬥爭。他在工人中散佈一種幻想,似乎在保存資本主義和它產生的基礎──商品生產的條件下,通過廢除貨幣或者說把一切商品都變成貨幣的辦法,就能消除資本主義的一切弊病。蒲魯東思想對法國工人以及在巴黎的德國流亡者產生瞭很大的影響。蒲魯東主義成為當時最流行的社會主義學說。馬克思寫作本書的直接動機,就是為瞭批判蒲魯東主義,傳播科學共產主義。

  主要內容 本書共兩章:第一章批判蒲魯東理論體系的基石──“構成價值”論。馬克思指出蒲魯東所宣揚的隻要實現瞭資本和勞動之間的等價交換,就可以使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理論,是對D.李嘉圖理論的烏托邦式的解釋,純屬幻想。等價原則的實現不僅不能保證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相反它註定要使工人遭受資本主義的奴役。在探索蒲魯東思想的淵源時,馬克思依據生產形式決定交換形式的原理,分析瞭以J.F.佈雷(1809~1895)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平均主義地”應用李嘉圖理論的錯誤,證明企圖在資本主義關系的范圍內消除資本主義弊病的任何計劃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第二章批判蒲魯東理論體系的方法論基礎。馬克思指出,蒲魯東崇拜G.W.F.黑格爾(1770~1831)的唯心主義,認為現實社會的改變能夠通過思維范疇的改變來實現,同時又歪曲黑格爾的辯證法並使之庸俗化,把范疇分為好壞兩個方面,企圖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馬克思批評說:“兩個矛盾方面的共存、鬥爭以及融合成一個新范疇,就是辯證運動的實質。誰要給自己提出消除壞的方面的任務,就是立即使辯證運動終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46頁)。蒲魯東的《貧困的哲學》是小資產者社會主義的法典。本書不僅批判瞭蒲魯東主義的理論,同時也是對整個資產階級哲學和經濟學的有力批判。

  在本書的最後一節,馬克思針對蒲魯東反對工人進行革命鬥爭的謬論,提出瞭社會進化隻能通過政治革命來實現的觀點,表述瞭經濟鬥爭和政治鬥爭的統一的重要原理,規定瞭無產階級為準備未來的決戰而進行長期鬥爭所必須實行的策略和綱領。

  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發展 本書在經濟理論上取得的重大成果,首先是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科學地規定瞭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方法。本書把經濟范疇理解為人類生產方面社會關系的理論表現,即其抽象,從而確定瞭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是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本書依據生產關系由生產力決定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的觀點,論證瞭經濟范疇的歷史性,確定瞭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歷史科學,政治經濟學不僅要研究生產怎樣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進行,而且要研究這些關系本身是怎樣產生的。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對象和經濟范疇的科學闡述,從根本上否定瞭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視為永恒的自然形態並把反映這一關系的經濟范疇視為永恒范疇的資產階級經濟學,開始瞭政治經濟學中的革命變革。

  本書對政治經濟學理論作瞭廣泛的探討。馬克思以大量篇幅論述瞭資本主義的一般特征,它的歷史道路、產生的前提、發展的形式和趨勢,分析瞭價值、貨幣、利潤、地租、工資以及競爭、壟斷等重要范疇。這些理論揭示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對抗性質,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瞭依據。

  在本書中,馬克思第一次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中區分出“古典派”,肯定瞭這個學派的理論成就,特別是確認瞭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明確瞭這一理論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聯系的基礎;並由此出發,在利潤形態上考察瞭剩餘價值,明確瞭剩餘價值從哪裡產生的問題。這是馬克思在19世紀40年代研究政治經濟學所取得的決定性的進展。不過,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尚處在形成過程中,還沒能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說明資本和雇傭勞動的交換,說明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趨勢,因而對於剩餘價值的產生還沒能作出科學的說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宏偉大廈──《資本論》,是隨著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而最終落成的,本書為此奠定瞭初步的基礎。馬克思晚年在回顧自己的理論形成過程時曾說,在《哲學的貧困》中“還處於萌芽狀態的東西,經過二十年的研究之後,變成瞭理論,在《資本論》中得到瞭發揮”(同前,第19卷,第248頁)。

  

參考書目

 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1846年12月28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馬克思:《論蒲魯東(給約·巴·施韋澤的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