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廢除封建所有制和資本主義所有制,實現國民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和技術改造,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

  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經濟比較落後的封建軍事帝國主義國傢,國民經濟中存在著濃厚的封建農奴制殘餘,生產發展水準較低。1913年俄國工業總產值僅為美國的6.9%,德國的17.2%,英國的22.0%,法國的40.3%。技術落後,許多機器設備本國不能製造,需要從國外進口。農業比重較大,1913年農村人口占占82%,小農經濟猶如汪洋大海。農業總產值占工業和農業總產值的58%。農業生產技術極其落後,農民大多使用木犁耕種,實行粗放經營,廣種薄收。1909~1913年平均糧食單產每公頃隻有690公斤(合中國每畝92市斤)。

  蘇聯人民在佈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經過20多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建立瞭社會主義經濟。這一歷史過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蘇維埃政權初期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個時期包括從1917年11月開始到1918年夏。在此時期內蘇維埃國傢進行瞭一系列改造工作:①實行瞭土地國有化,將土地無償地交給農民耕種(見蘇聯土地國有化)。②創辦瞭試驗性的國營農場和多種形式的合作經濟。③把銀行、鐵路、大型工業企業、辛迪加、外貿企業等收歸國有,建立起社會主義企業。④對社會生產和產品分配實行工人監督。⑤實行對外貿易國傢壟斷,等等。經過初步改造,形成瞭五種經濟成份,即:社會主義經濟、國傢資本主義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小商品經濟和宗法式經濟。與此同時,還著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建立各經濟人民委員部和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等國傢管理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管理原則等。這樣,蘇維埃國傢掌握瞭國民經濟的命脈,為逐步實現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奠定瞭初步基礎。

  “戰時共產主義”時期 即外國武裝幹涉和國內戰爭時期(1918年夏至1920年底)。十月革命的勝利和國民經濟的初步社會主義改造,給瞭國內地主、資產階級以及外國反蘇維埃的帝國主義勢力以毀滅性的打擊。國內外階級敵人不甘心失敗,相互勾結,並於1918年夏對蘇維埃國傢發動瞭武裝進攻,妄圖把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中。

  戰爭初期,敵人占據瞭3/4的國土,切斷瞭蘇維埃政權同糧食、燃料、原料主要產區的聯系,蘇維埃國傢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為瞭粉碎敵人的猖狂進攻,保衛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特殊的經濟政策,即“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這種政策的主要內容有:①宣佈全國為統一軍營,建立工農國防委員會,擔負動員全國人力、物力、財力和領導國傢戰時經濟的工作;②進一步把中型和小型工業企業收歸國有;③對私人商業實行國有化或市有化,改組消費合作社,取締私人商販和市場;④實行“餘糧收集制”;⑤實行食品和主要日用工業品配售制,後期實行免費供應制;⑥對各階級普遍實行勞動義務制。自衛戰爭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取得瞭勝利,有賴於“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但“戰時共產主義”包含的某些過激的政策和措施,也帶來瞭一些消極影響,例如:中小企業被收歸國有,地方商品流轉被禁止,公開的私人商業和市場被取消;農民必須將全部剩餘產品,有時還包括一部分必需的產品交給國傢,國傢按很低的固定價格支付貨幣給農民,由於貨幣嚴重貶值,實際上幾乎等於直接調撥;直接的產品交換范圍不斷地擴大,經濟生活逐漸實物化;分配日趨平均化,等等。這些政策措施,影響瞭人們的生產積極性,阻礙瞭生產力的發展,加劇瞭由於戰爭破壞所造成的後果,使生產大幅度下降。1920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17年下降85%左右,農業總產值下降21%,糧食總產量比戰前下降41%。戰爭結束後在農民和工人中產生瞭不滿情緒。1921年春蘇維埃國傢遭到瞭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於是決定實行新經濟政策。

  實行新經濟政策和恢復國民經濟時期 這一時期包括從1921年春到1925年底。新經濟政策是蘇維埃國傢采取的逐步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策。其基本內容如下:①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減少農民向國傢交售糧食等農產品的負擔,農民可以自由出售剩餘農產品。②在一定限度內允許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和發展,把國有化的小企業還給私人經營。③發展多種形式的國傢資本主義經濟(包括租讓制、租借制、合營制等)。④用商品買賣(商業)代替直接產品交換。⑤改革貨幣制度,發展商品貨幣關系。⑥改革經濟管理體制,實行分級管理,擴大地方管理權限,企業實行托拉斯化和辛迪加化,實行經濟核算制,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等等。

  由於實行瞭新經濟政策,蘇聯經濟得到瞭迅速恢復與發展。1925年同1920年相比,農業總產值增加67.2%,超過戰前水平;大工業總產值增加4.5倍,達到1913年的75.5%,到1926年超過戰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1925-1926年度,大工業工人的月平均工資比1920-1921年度增加1.8倍。

  實現國傢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時期 這一時期包括從1926年至1937年。在國民經濟恢復以後,蘇聯著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實行國傢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1926年,蘇聯開始實行以發展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傢工業化。它要求用自己生產的現代化的機器設備改造整個國民經濟,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強大的國防。在蘇聯工業化過程中,資金主要靠國內積累,技術設備主要靠國內生產,技術人材主要靠自己培養,與此同時也有計劃地引進瞭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設備,聘請瞭外國專傢(見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

  蘇聯的經濟建設事業,是根據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提出的政治經濟總任務有計劃地進行的。自1928年起,蘇聯開始實行發展社會經濟的五年計劃。1928~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基本任務是在蘇聯建立強大的重工業,以便在社會主義基礎上改組整個國民經濟。1933~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完成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和社會主義改造,基本上建成社會主義社會。蘇聯人民經過艱苦的努力,兩個五年計劃的主要任務都勝利完成瞭。

  由於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蘇聯工業和國民經濟結構發生瞭重大變化。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29年的54.5%提高到1937年的77.4%。在工業總產值中生產資料生產的比重相應由39.5%提高到57.8%,機器制造業的比重由11.0%提高到26.9%。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工業部門,如拖拉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航空工業、現代化學工業、機床制造業等等,形成瞭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工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技術裝備程度和現代化水平有瞭顯著提高。1928~1937年間,工業中生產用電力消耗量增加6.4倍;農業中機械動力比重(年末數)由5.2%增至66.7%,主要田間工作基本上實現瞭機械化。蘇聯由落後的農業工業國變為社會主義的工業國。

  在20年代的蘇聯農業中已有少量的合作社組織,但蘇聯農業集體化主要是通過1929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盤集體化運動實現的。在全盤集體化運動中整村、整鄉、整區的農民加入集體農莊(農業勞動組合),消滅瞭富農階級。到1934年,參加集體農莊的農戶達總農戶數的71.4%,其播種面積比重達87.4%,基本上實現瞭農業集體化,到1937年集體化進一步發展,集體化的農戶和播種面積在總農戶和總播種面積中的比重分別為93.0%和99.1%。在蘇聯確立瞭以勞動組合為基本形式的集體農莊制度,它的基本特征是:①集體農莊使用的土地和為農莊服務的機器拖拉機站的農機具,為國傢所有,其他生產資料為集體所有,莊員經營傢庭副業用的少量生產資料(土地除外)為莊員個人所有;②國傢對集體農莊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領導;③莊員參加集體勞動,根據按勞分配原則,按莊員完成的勞動日分配報酬;④實行機器拖拉機站代耕制,集體農莊向機器拖拉機站支付實物報酬;⑤主要農產品由國傢統一收購,采取以義務交售制為主的多種收購制度和以征購價格為主的多種價格制度;⑥集體農莊實行民主集中制管理原則,獨立經營,自負盈虧;⑦允許莊員經營一定規模的傢庭副業。在實行全盤集體化運動中,蘇聯還建立瞭一批國營農場和國營機器拖拉機站。於是,在蘇聯農業中形成國傢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公有制形式,以及集體農莊、國營農場和機器拖拉機站三種經濟組織形式。

  集體化的實現和社會主義農業制度的確立,消滅瞭蘇聯最後一個剝削階級──富農階級,推動瞭農業技術改造,改善瞭農民的勞動條件,提高瞭農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集體化農業為工業提供瞭大量的資金、糧食、原料、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保證瞭工業化的迅速實現。另一方面,工業為農業供應日益增多的機器、拖拉機、汽車和其他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工業和農業建立起新的結合,工農聯盟在新的基礎上得到加強。

  蘇聯為瞭迅速實現工業化,采取高積累和重點保證重工業投資的政策。1928~1937年兩個五年計劃時期,積累率在國民收入中占26%(1937年)到27%(1932年)左右,國傢用於工業建設的投資在“一五”和“二五”計劃期間分別有84%和83%投入重工業。向農業大量征集瞭工業化資金。據計算:1928年用於工業建設的積累基金中有54%來自農業。因此,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速度懸殊。“一五”和“二五”計劃期間,重工業分別增長173%和139%;輕工業增長為56%和99%;農業總產值(按5年平均計算)以1909~1913年為100,則1928~1932年為126,1933~1937年為123,農業生產發展緩慢,這與集體化過程中的失誤、農業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糧食等農產品收購價格過低有關。

  到1937年,蘇聯基本上完成瞭社會主義物質技術基礎的建立,實現瞭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成為能夠供給本國經濟和國防所必需的技術裝備的經濟獨立的國傢。1937年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生產性固定基金比1913年增加瞭3倍多,全部加工工業的生產性固定資產中有80%以上是新建的或完全更新的。蘇聯國民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937年同1913年相比,國民收入增加3.6倍,工業總產值增加4.9倍,其中生產資料生產增加9.1倍,機器制造業和金屬加工工業增加18.8倍,農業總產值增加34%。蘇聯工業生產水平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傢之間的差距大大縮小瞭。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達到美國的32.7%,超過瞭德國、英國和法國。按工業生產量說,蘇聯從革命前占世界第5位躍居到世界第2位。不少工業品產量躍居世界首位。但是按人口平均計算,仍落後於主要資本主義國傢。

  在實現國傢工業化過程中,蘇聯註意加強對經濟落後地區的工業投資和企業建設。原先落後的各民族共和國和民族邊區的工業比老工業區以更高的速度發展,縮小瞭民族地區和中部地區工業化水平的差距。蘇聯全國范圍內,工業、農業、運輸業生產力的地理配置有瞭顯著的改善。

  蘇聯在資本主義包圍的國際環境下,經過20年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到1937年完成瞭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主要任務,確立瞭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其基本特征是:①消滅瞭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起國傢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的公有制。②社會生產按國傢統一計劃進行,消滅瞭無政府狀態。③交換采取商品和非商品兩種方式,消費品普遍采用商品交換方式,生產資料在不同所有制之間以及在集體經濟之間也采取商品交換方式;而在國營企業之間則采取非商品交換方式,由國傢直接調撥。④消滅瞭剝削,實行按勞分配原則。在國營經濟中實行多種形式的等級工資制和獎勵制,在集體農莊中采用勞動日報酬制。⑤國傢對整個國民經濟實行集中管理,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整套以部門為主的部門──地區經濟管理體制。

  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準備衛國戰爭時期 從1938年起,蘇聯社會主義建設進入瞭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被戰爭所中斷。盡管如此,在戰前蘇聯經濟還是得到進一步發展。1940年同1913年相比,國民收入增加5倍多,工業總產值增加7.5倍,其中生產資料生產增加14.5倍。機器制造業和金屬加工工業增加33.7倍,農業總產值增加41%。隨著生產的發展,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瞭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