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的不斷更新。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不能停止消費,因而就不能停止生產。把生產過程當作周而復始的、不間斷的、不斷更新的過程來看,就是再生產過程。

  內容 再生產首先是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在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中不斷再生產出用於生產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於生活消費的消費資料。再生產又是勞動力的再生產,通過消費各種消費資料再生產出勞動者的勞動能力。再生產也是生產關係的再生產,,在再生產過程中,人們不斷結成既定的生產關系。

  分類 再生產有個別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區別。前者是單個生產者或生產單位的再生產。後者是由互相聯系、互相交錯、互為條件的各個生產單位的再生產的總和構成,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它們在再生產過程中都有各自特有的機能。生產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分配、交換和消費又影響生產。

  再生產按生產的規模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前者是生產在原有的規模上重復進行;後者是生產的規模超過原有的規模。剩餘產品的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現實的要素。擴大再生產又可區分為外延的擴大再生產和內涵的擴大再生產。前者是在原有技術基礎上依靠追加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使生產規模擴大的再生產。後者是依靠改進技術、更有效地利用原有的生產要素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使生產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實現的條件 社會勞動根據社會各種需要按比例地進行分配,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條件。馬克思說:“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隻是它的表現形式”(《馬克思恩格斯〈資本論〉書信集》第282頁)。社會產品按其使用價值可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類;在社會化的生產中,社會生產相應地分為生產資料生產部類(第Ⅰ部類)和消費資料生產部類(第Ⅱ部類);而在商品生產中,兩部類的產品價值又各自包括消耗瞭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必要產品的價值和剩餘產品的價值三個部分;為瞭保證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各部類內部和兩部類之間要進行價值的補償和物質的替換,為此必須保持一定的數量關系,還必須相應地發展為兩部類交換服務的流通部門。

  不同的性質和特點 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中,由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同,再生產具有不同的性質和特點。例如,資本主義再生產和封建主義再生產是不相同的。封建主義再生產是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的,而資本主義再生產則是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征的。就物質資料的再生產來說,在封建制生產方式中,生產力長期停滯,發展緩慢,在長時間裡,生產都是在原有技術基礎上重復,物質資料的構成和規模很少變化。而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生產力突飛猛進,生產在技術日新月異的基礎上發展,同時又呈周期性變化,物質資料的構成不斷更新,它的再生產規模在周期性變動中迅速擴大。就勞動力的再生產來說,在封建制生產方式中,農民長期陷於愚昧之中,他們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世代因襲,提高緩慢。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隨著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客觀上要求勞動者具有越來越多的文化科學知識,並重新進行訓練,以適應新的技術的需要,同時隨著分工的深化,在一定發展階段上,也使工人變成畸形的、片面發展的局部工人。再就生產關系的再生產來說,封建主義的再生產,再生產著地主階級和人身上依附於地主階級的農民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而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則再生產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在這裡,資本傢是人格化的資本,資本傢把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擴大瞭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而雇傭勞動者通過消費再生產出自己的勞動力,則是再生產出可以重新出賣給資本傢、為資本傢重新創造剩餘價值的特殊商品。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再生產又具有與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封建主義再生產和資本主義再生產根本不同的性質和特點。社會主義再生產是在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和發展的基礎上,使生產不斷擴大和完善,不會發生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的循環。在生產不斷擴大和完善的基礎上,社會及其成員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將得到越來越大的滿足,勞動人民之間的互助合作的生產關系也將得到不斷的鞏固、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