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並維護小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學說。亦稱小資產階級經濟學。

  沿革 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在西方國傢一些經濟學傢的著作中,就已反映瞭力圖擺脫困境的小資產者的願望。在產業革命開始以後,由於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急劇加速瞭小資產階級兩極分化的過程,出現瞭具有完整體系的小資產階級的經濟理論。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是瑞士的西斯蒙第,其代表作是發表於1819年的《政治經濟學新原理》。在西西歐,19世紀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代表人物還有法國的P.-J.蒲魯東和L.勃朗等。19世紀末俄國的民粹派的經濟觀點,也屬於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基本觀點和歷史功績 小資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中間等級的經濟地位,決定瞭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特點:一方面它批評與小資產者利益發生沖突的資本主義現狀;另一方面它又維護私有制。由於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傢的階級局限性,看不到資本主義大生產代替小生產的必然性及其歷史進步作用,他們攻擊大資本,把小生產理想化,並企圖按照小生產的規范來改造資本主義社會。他們力圖恢復資本主義以前的生產力狀況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所有制關系,或者想把資本主義所創造的生產力勉強地塞進小生產所有制的框子裡去。他們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不是把現在和將來相比,而是把現在和過去相比。因此,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隻是一種空想,同歷史的發展背道而馳。

  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傢認為,資本主義各種災難和矛盾的產生,是由於在實踐中,在經濟政策上遵循瞭一種錯誤的經濟理論。他們認為當時占據統治地位的古典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根本謬誤是忘記瞭人,抽掉瞭道德科學。他們宣稱政治經濟學應訴諸“良心”,所研究的是人而不是財富。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傢否認經濟規律的客觀性,並對經濟現象的研究加進主觀主義的成份。在他們看來,政治經濟學是研究國傢政策和促進人類物質幸福的具有倫理性質的“科學”。

  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功績在於,它最早揭露瞭資產階級經濟學為資本主義辯護的虛偽性,揭露瞭資本主義的矛盾。早期的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傢在一定程度上指出瞭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必然性、小生產者破產的過程、資本主義條件下機器生產對人民群眾生活狀況的影響等等。但是,他們不瞭解產生資本主義矛盾的原因,更找不到擺脫資本主義矛盾的出路。

  早期的觀點 以西斯蒙第為代表的早期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傢,要求國傢幹預經濟,阻止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斯蒙第企圖用工業中的行會制度和農業中的宗法經濟來代替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中期的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傢如蒲魯東,感到阻止資本主義發展已不可能,於是對於資本主義制度提出瞭“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壞的方面”的原則,而劃分好壞的經濟上的依據,則是“平等”之類的道德準則。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傢認為,小生產者之所以在競爭中大批破產,是由於在流通過程中商品交換受到貨幣幹擾而違背瞭等量勞動相交換的平等原則。在他們看來,生產資料私有制是好的,缺點隻在於流通形態上。他們提出,建立一種由“勞動貨幣”來實現商品交換的交換組織。生產者將產品交給這種組織,換回和該產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相等的“勞動貨幣”,憑勞動貨幣換得包含等量勞動時間的自己所需要的產品,就可以保證小商品生產者不致破產。但是按照這一設想建立的“交換組織”,總是違反他們的意願,以破產而告終。

  現代的觀點 在帝國主義時期,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各國由於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結構發生瞭一些變化,除瞭小生產者以外,由科技人員、企業職員、自由職業者、中小企業主等組成的“中間階層”的人數大大增加,從而擴大瞭小資產階級思潮的社會基礎。這個“中間階層”的意願,不僅反映在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傢的著作中,甚至也摻雜到某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傢的著作中。這些經濟學傢也象19世紀的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傢一樣,把資本主義固有的弊病歸結為錯誤的經濟政策及作為其依據的“正統經濟學”理論。他們宣稱政治經濟學應是判斷是非善惡的倫理“科學”,認為判斷社會經濟活動好壞的標準,不是“正統經濟學”所宣揚的發展生產、提高效益的“經濟價值”,而應是包括社會平等、生活樂趣之類的“文化價值”。在他們看來,當代社會的弊病,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造成的惡果,而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因而拯救人類的出路,不是改變資本主義制度,而是阻止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經濟學傢鼓吹的“零值經濟增長”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瞭這種思潮。當代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傢與他們的前輩不同的是,他們雖然也論及流通領域中的不等價交換,但更為關註的是分配領域。他們強調“收入均等化”,散佈在不觸動生產資料資本主義所有制的前提下改變分配結構的幻想。

  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傢中,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主要是以改良主義形式存在,並日益成為右翼社會黨人的“社會主義”政策的理論支柱。右翼社會黨人散佈通過改良主義道路來解決資本主義矛盾的幻想。他們在不觸犯大資產階級經濟利益的前提下,主張通過發展私營中小企業、推行福利政策、增加養老金、給低工資收入者提高工資等辦法,來緩和社會矛盾、避免社會動蕩。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小資產階級經濟思潮 在社會主義國傢,尤其是農民在全國人口中占多數的社會主義國傢,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小資產階級經濟思潮還將存在,並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例如:①否認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意義,從抽象的“平等”之類的道德標準去判斷生產關系的好壞,而不考慮這種生產關系是否和生產力發展狀況相適應;②在對待個人消費品分配問題上的平均主義思想和情緒;③小生產的狹隘性所產生的對科學技術的漠視、對知識和知識分子的偏見,等等。這些小資產階級經濟思潮有礙於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鞏固與完善。因此,用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廣大人民群眾,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武裝廣大人民群眾,清除小資產階級思潮的影響,是執政的無產階級政黨的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

  

參考書目

 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8。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列寧:《評經濟浪漫主義》,《列寧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59。

 列寧:《什麼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列寧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