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考茨基

  德國社會民主黨人,第二國際的領導人和理論傢。他早期是馬克思主義者,後期成為修正主義的主要代表。1854年10月16日生於佈拉格(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的一個知識份子傢庭。1875年加入奧地利社會民主黨。1880年遷居蘇黎黎世,開始從事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研究,並參加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活動。1883年創辦《新時代》雜志。1885~1890年僑居倫敦。1890年反社會黨人法廢除後回到德國,曾參加起草德國社會民主黨愛爾福特綱領。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德國社會民主黨內以E.伯恩施坦為代表的修正主義者公開攻擊和篡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時,考茨基起初表現動搖,後來在廣大黨員的壓力下才發表文章批判伯恩施坦。他在1899年出版的《伯恩施坦與社會民主黨的綱領。反批評》一書在反對伯恩施坦主義的鬥爭中起瞭積極的作用,但在這本書中回避瞭無產階級專政問題,對機會主義作瞭讓步。在1900年第二國際巴黎代表大會上圍繞米勒蘭事件展開的爭論中,采取瞭妥協和調和的立場。從1910年起公開轉向中派主義,標榜在右派和左派之間不偏不倚,實際上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詞句掩飾他的機會主義立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墮落為社會沙文主義者。1917年參加創建中派主義的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俄國十月革命後,竭力攻擊列寧和佈爾什維克黨,反對蘇維埃政權。在德國十一月革命期間,曾短期在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右派和中派組成的臨時政府中擔任外交部副部長,後來又擔任社會化委員會主席。1921年支持中派分子組成第二半國際。1924年遷居維也納,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占奧地利後,先逃往佈拉格,後又移居荷蘭,同年10月17日死於阿姆斯特丹。

  考茨基在他活動的初期曾經是馬克思主義者,促進瞭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他在《馬克思的經濟學說》(1887)一書中通俗地解釋瞭《資本論》的內容。F.恩格斯審閱瞭這本書的草稿,認為它對K.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敘述“盡管不總是十分準確,但是還不壞”(《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9頁)。他在《土地問題。現代農業傾向和社會民主黨的土地政策概述》(1899)一書中,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瞭農業中資本主義的發展,駁斥瞭機會主義者鼓吹的“小農經濟穩固論”,認為無產階級在取得政權後不能剝奪農民,而應通過合作制把農民組織起來,朝社會主義大農業方向發展。列寧曾給予此書肯定的評價。考茨基還整理和編輯瞭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手稿,在1905~1910年以《剩餘價值學說史》的名稱分三卷出版。

  但在後來,考茨基轉到瞭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他竭力抹煞壟斷資本主義的深刻矛盾,把帝國主義解釋成隻是一種特殊的政策,即高度發達的工業國想要統治農業區域的傾向。他把帝國主義的政策同它的經濟割裂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瞭替社會沙文主義制造理論根據,考茨基提出瞭反馬克思主義的“超帝國主義”論。他斷言,在帝國主義條件下似乎可以通過各國資本傢互相協商的辦法,使各個帝國主義國傢在經濟上、政治上聯系起來,建立起一種有組織的世界經濟體系,從而可能出現一個把卡特爾政策應用到對外政策上的超帝國主義的階段,即以實行國際聯合的金融資本共同剝削世界的階段。到瞭那時,帝國主義不僅消除瞭生產無政府狀態和危機,而且帝國主義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發動戰爭的危險也不存在瞭。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等著作中指出,考茨基實際上是要用改良主義與和平主義的幻想來欺騙群眾,巧妙地宣傳同帝國主義妥協。

  俄國十月革命後,考茨基在《無產階級專政》(1918)等小冊子中鼓吹“純粹民主”,公開反對無產階級專政。他在《歷史唯物主義》(1927)一書中宣揚社會主義似乎是社會生產力機械發展的結果。他斷言,一個國傢隻有在資本主義發展到無產階級占人口大多數時才能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由於俄國經濟落後,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就不能成為社會主義的起點。他攻擊十月革命是一種想要超越或者用法令來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的大規模試驗,號召對蘇維埃俄國進行武裝幹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