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和林地內的動植物,以及林地環境的總稱。以林木資源為主體。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和宜林地。

  不同國傢、不同國際組織確定的森林資源範圍不盡一致。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主要技術規定》,凡疏密度(單位面積上林木實有木材蓄積量或斷面積與當地同樹種最大蓄積量或斷面積之比)在0.3以上的天然林;南方3年以上,北方5年以上的人工林;南方5年以上,北方7年以上的飛機播種造林,生長穩定,每畝成活保存株數不低於合理理造林株數的70%,或鬱閉度(森林中樹冠對林地的覆蓋程度)達到0.4以上的林分,均構成森林資源。在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森林資源統計中,隻包括疏密度在0.2以上的鬱閉林,不包括疏林地和灌木林。

  世界森林資源概況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表的1978~1979年世界森林資源情況,全世界共有林地40.53億公頃,其中鬱閉的森林面積26.40億公頃,森林總蓄積量3000億立方米;世界平均每人占有森林0.6公頃,森林蓄積量67.4立方米。世界的森林資源處於逐步減少的趨勢。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1953年世界森林面積為38.37億公頃,1973年減少到28億公頃,20年間共減少10.37億公頃,平均每年約有5千餘萬公頃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消失的地區主要是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傢。1973年與1953年相比,非洲減少76.3%,拉丁美洲減少33.7%,亞洲減少23.8%。美洲、歐洲的發達國傢與蘇聯森林面積有所增加。大規模砍伐破壞森林必將導致世界性的生態災難。防止森林減少,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森林資源概況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1977~1981年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統計,中國森林面積共11528萬公頃,立木總蓄積量102.6億立方米(包括零星樹木),其中森林蓄積量90.3億立方米,森林資源居世界第五位。但中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量低,人均森林面積0.12公頃,與世界人均量之比為1:5.8;人均森林蓄積量9.1立方米,與世界人均量之比為1:8.2。據森林資源1977~1981年清查資料與1973~1976年清查資料相比,森林覆蓋率(亦稱森林覆被率)從12.7%降低到12%,森林面積有所減少,主要林區森林過伐。全國森林資源年消耗量約29410萬立方米,而立木總生長量為27532萬立方米,年赤字為1878萬立方米。

  中國森林資源的特點 由於中國國土遼闊、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森林資源的類型多種多樣,有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竹林、熱帶雨林。樹種共達8000餘種,其中喬木樹種2000多種,經濟價值高、材質優良的就有1000多種。珍貴的樹種如銀杏、銀杉、水杉、水松、金錢松、福建柏、臺灣杉、珙桐等均為中國所特有。經濟林種繁多,橡膠、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杜仲、肉桂、核桃、板栗等都有很高的經濟價值。中國森林資源的地理分佈極不均衡,東北、西南地區和東南、華南丘陵山地,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28~38%;華北、中原及長江、黃河下遊地區為7%;西北幹旱、半幹旱地區森林資源極少,僅為1.4%。森林資源結構不夠合理,用材林面積的比重占73.2%,經濟林占10.2%,防護林占9.1%,薪炭林占3.4%,竹林占2.9%,特殊用途林占1.2%。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的比重低,不能滿足國計民生的需要。中國林地生產力水平低,發達國傢林地利用率多在80%以上,中國僅為42.2%;世界平均每公頃蓄積110立方米,中國為90立方米;每公頃年生長量,發達國傢均在3立方米以上,中國僅為2.4立方米。中國宜林地多,東南半部氣候濕潤溫暖,造林潛力大。

  森林資源的利用 對森林資源的利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在原始社會,人類主要以從森林中采集果實和狩獵為生。在封建社會,人類對森林資源的利用是柴木並用,從森林中樵采柴炭作為能源,同時采伐木材做建築材料。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煤炭和石油代替木材成為主要能源,森林資源主要作為建築用材和制造傢具等生活用品的材料。到瞭當代,由於濫伐木材破壞森林,形成生態災難,人們逐漸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發展到森林整體的永續利用。森林資源已經不僅是生產木材和林副產品的生物資源,而且作為森林環境資源(包括森林所涵養的水資源,森林氣候資源和森林景觀)也得到利用,這對發展工、農業生產,發展旅遊、保健事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