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對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立夫)四大傢族為首的官僚資本實行社會主義國有化的過程和政策。

  沒收的必要性 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資本主義經濟不發達,但是極為集中,最大的和最主要的資本集中在以四大傢族為首的官僚資產階級手裏。官僚資本主要不是依靠生產積聚發展起來的,而是利用國傢政權,採取經濟統制、通貨膨脹、商業投機等辦辦法,掠奪勞動人民和排擠民族資本聚斂起來的。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相勾結,是買辦的封建的國傢壟斷資本主義,是腐朽的生產關系,嚴重地阻礙著生產力的發展。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在抗日戰爭前已經形成,抗日戰爭結束後,由於國民黨政府接收瞭日本、德國、意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傢在中國的企業和財產,發展到最高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官僚資本約占全部工業資本的2/3,壟斷瞭全國的經濟命脈。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提出取締官僚資本的要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應歸新民主主義國傢所有。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中進一步提出,要沒收以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和陳立夫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傢所有,並把它列為新民主主義三大經濟綱領之一。1949年4月25日發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佈告》中曾具體規定:“凡屬國民黨反動政府和官僚分子所經營”的企業,“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沒收的過程 沒收官僚資本的企業和機構,是隨著各個地區的解放逐步實現的。人民政府對待官僚資本的經濟機構與對待國民黨政權機構不同,不是打碎它的組織和機構,而是改變它的生產關系,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因此,在沒收官僚資本企業時,先按系統把它完整地接管下來,實行監督生產,再逐步地進行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並對企業進行調整和改組。人民政府在很短時間內,就把全部官僚資本企業轉移到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手中,在工礦企業方面,如資源委員會所屬的鋼鐵公司8處、煤礦43處、電廠38處、油礦2處,連同其他機構,共290個單位;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所屬64個工廠,擁有棉紡錠200餘萬錠,織機近4萬臺,都先後被接管。到1949年底,沒收的官僚資本工業企業共有2858個單位,擁有生產工人75萬多人。在金融業方面,沒收瞭龐大的“四行二局”(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托局和郵政儲金匯業局)銀行系統及各省市地方銀行系統,共官辦銀行2400多傢。官僚資本的鐵路、公路、航運、郵電等交通運輸企業,也陸續轉移到人民手中。1951年1月人民政府公佈《企業中公股公產清理辦法》,對隱匿在一般私營企業中的官僚資本股份也進行瞭廣泛的清理,並予以沒收。

  沒收的性質和意義 由於沒收官僚資本,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掌握瞭最大的銀行,幾乎全部的鐵路,絕大多數鋼鐵工業,其他重工業的主要部分以及輕工業的某些部分,控制瞭國傢經濟命脈,奠定瞭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主導地位。沒收官僚資本主義具有兩重革命性質。一方面,官僚資本是買辦的封建的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經濟,沒收官僚資本從消滅它們的封建性和買辦性來看,是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另一方面,沒收壟斷資本歸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傢所有,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又是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是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