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明代人的著作中選輯的一部經世文類書。經世致用之學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發展起來的一種學術,內容是探討治國、治世的各種實際政治經濟問題。《明經世文編》編成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主編人陳子龍(1608~1647)、徐孚遠、宋微碧,均為江蘇松江人。列名選輯的24人,列名參閱的142人。全書是從431人的文集中輯出的,有些文集目前已無傳本。

  明代晚期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的時期,明王朝的統治,日益陷入嚴重的危機。但但是,由於明朝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錮蔽和腐蝕,以及王陽明(1472~1528)理學末流的影響,統治階級中的大多數知識分子,醉心利祿,或者空談心性,對現實問題漠不關心,甚至對探討現實問題采取鄙視的態度。這種風氣日益引起知識分子中的一部分有識之士的不滿。正是為瞭糾正這種風氣,尋求解決當時危機的出路,各種經世文類書紛紛出現,較為重要的有:馮琦的《經濟類編》、馮應京的《經濟應用編》、黃訓的《明臣經濟錄》、陳其愫的《明經濟文輯》、朱健和朱徽的《古今治平略》等。在這些經世文類書中,《明經世文編》是規模最大,也是最有影響的一種。

  此書以人為綱,以年代先後為次,涉及的范圍頗為廣泛。與經濟有關的有理財、賦稅、農政、屯田、漕運、倉儲、水利、救荒、戶政、商稅、鹽課、茶課、錢幣、市舶、礦政等。這些論文對於時政的批評多能切中要害,而所提出的解決辦法,有的是因襲前人的陳說,有的則有一定的創見。

  理財 思想傢們多堅持量入為出原則,強調撙節財用,認為理財之要,在開源節流。他們不贊同用搜刮民財的辦法來充實府庫,指出“在官之財不足固為可慮,然不若在民之財不足可慮之甚也。蓋民財不足事勢窮極,盜賊必起,此蓋宗社之憂”(何瑭:《民財空虛之弊議》),表現瞭對當時階級矛盾尖銳化的深切憂慮。

  賦稅 當時爭論得比較多的是賦稅制度。有的思想傢主張以田定稅。正統年間周忱(1381~1453)即在蘇州、松江地方實行“一切差銀,不分有無役占,隨田征收”。丘濬、桂萼、龐占鵬都是這種稅制的擁護者。後來發展為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在全國推行。但王鏊、何瑭(1474~1543)、葛守禮、張棟等人則對此持批評態度。他們認為一律以田定稅,而不問資產多寡,“工商之傢及放債居積者皆不及矣”(何瑭:《均徭私議》),其後果隻會促使人民“務逐末而不務力田”(王鏊:《吳中賦稅書與巡撫李司空》)。

  農政 思想傢們幾乎無一例外地強調力農為本。面對土地兼並嚴重的局面,有人主張復井田,認為“井田之廢,亂之所生也;欲行仁義者,必自井田始”(方孝孺:《與友人論井田》);有人認為井田已不可復,但對於少數人占有大量土地的狀況又不可不予以適當限制;也有人認為“貧富有定分”,“各得其分願”就是“均”(王廷相:《與開封趙二守書》),反對抑制土地兼並。

  屯田 為瞭振興屯田,思想傢們都主張拋荒屯田,不拘軍民僧道之傢,聽其各擇所便,給帖承種,並予緩征租稅的優待。到明代後期,更有人主張遼東邊境地區的屯田,永不起種,以資鼓勵。因為“有田則不患無兵,有兵則不患無食,有兵食則不患無用”(葉春及:《修軍政》)。屯田是同保衛邊疆有關的一項重要經濟措施。

  漕運 丘濬、王宗沐、熊廷弼(1569~1625)諸人皆主張海運。王宗沐更主張海運漕糧船支許帶南貨,免抽其稅。如此,京師“百貨合湊,則物價稍寬,行戶亦寬,自成富盛”(《海洋詳考》),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倉儲 思想傢們重視修常平,有的主張勸募富人入粟,以為糴本。

  商稅 不少思想傢對於傳統的重農抑商教條已有所動搖,“通商亦富國術”(倪嶽:《會議》),“商困,則物騰貴,而民困矣”(《敬陳末議以備采擇以裨治安疏》)。他們要求減輕商稅,廢除掠奪商人的和買制度。

  鹽課 思想傢們對鹽課的議論最多,值得註意的有這樣幾點:①出鹽地方,不分民丁灶戶,皆許私煮。既已成鹽,具數稟報,量為定價,官以現錢收買。②灶戶於正確之外,煎有餘鹽,量征十之二三,聽令自行發賣,或轉賣給小商販販賣,不予禁阻。③灶丁所煮之鹽,繳納一定稅銀後,即聽其與商人從便貿易。④商人給引,下場買鹽,官於要津照引而稅,即許其運往各行鹽地方發賣。這些意見表明,他們是主張放寬官府的控制,使鹽的生產和販賣具有更自由的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的性質。

  錢幣 思想傢多主張鑄錢廢銀,以錢為通貨,但應鑄足值大錢。有的主張“令官開局而民鑄之”(楊成:《與譚二華大司馬書》)。丘濬提出一個獨特的幣制改革方案:以銀為上幣,錢為中幣,鈔為下幣。以中下二幣為公私通用之具,而一準上幣以權之。有的思想傢主張盡量擴大錢的使用范圍,官吏俸祿、軍民租稅,“自官府下至市肆,通用制錢”(王傢屏:《答李近臺撫臺論鑄錢》)。

  至於水利、救荒、戶政、市舶、礦政等方面的論文,指斥時弊者較多,建設性的意見較少。還有一些綜合性論文,其涉及經濟問題的觀點,亦多見於上舉分類論文。

  這部書的編輯出版,不僅對當時的文風、學風是一個挑戰,對稍後的黃宗羲、顧炎武等人講求經世實用之學,也起瞭先行者的作用。

  

參考書目

 吳晗:《影印明經世文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