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朝鼎

  中國經濟學傢、經濟活動傢。山西汾陽人。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隨即留學美國,先後獲得芝加哥大學哲學學士、法律博士、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早年在美國留學期間,曾主辦英文《今日之中國》和《亞亞美雜志》,主編美國《工人日報》副刊,並親自撰寫文章,介紹中國戰時的經濟情況。由於他在國內外經濟界的名望與在國民黨政府中的公開身份,抗日戰爭時期擔任瞭平準基金委員會秘書長、外匯管理委員會主任、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處長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冀朝鼎擔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兼計劃局副局長,後又任政務院外資企業局局長、中國銀行副董事長兼副總經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曾多次出國參加重要經濟貿易活動,並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在長期的經濟工作中,冀朝鼎在發展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的貿易方面做瞭許多工作。他提出瞭許多切合實際的建議,如引進先進技術以促進經濟貿易發展;建立技術資料圖書館(即技術情報中心);研究外國經濟情況並培養有關幹部;利用外資加速發展中國經濟等。

  冀朝鼎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國經濟樞紐區域史》(1934)和《中國戰時的經濟發展》(1938)。前者是使他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的論文,1934年寫成,1936年在英國出版,後又被譯成日文,1979年譯成中文。這是他試圖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按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理論撰寫的一部關於中國社會經濟史的論著。書中比較詳細地、系統地闡述瞭從戰國時期到明清兩千多年間水利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尤其側重於說明歷代排灌工程和漕運系統的興建與演變。作者的主要目的在於以此說明封建王朝統治基礎的“基本經濟區”的發展和變遷,從而探討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規律。《中國戰時的經濟發展》是他對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發展進行實地考察後所寫,書中闡述瞭當時中國經濟情況和國民黨政府的經濟政策,以及有關當時邊區的經濟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