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各部門、企業、生產經營組織對各種設備、各種物資、各種資源利用狀況及其結果的度量標準。它是技術方案、技術措施、技術政策的經濟效果的數量反映。技術經濟指標可反映各種技術經濟現象與過程相互依存的多種關係,反映生產經營活動的技術水準、管理水準和經濟成果。各部門和企業都有一套與本部門、本企業的技術裝備、工藝流程、所用原料、燃料動力以及產品特點相適應的技術經濟指標。

  經濟意義 技技術經濟指標是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計劃、組織、管理、指導、控制、監督和檢查的重要工具。利用技術經濟指標,可以:①查明與挖掘生產潛力,增加生產,提高經濟效益;②考核生產技術活動的經濟效果,以合理利用機械設備、改善產品質量;③評價各種技術方案,為技術經濟決策提供依據。

  表示方法 技術經濟指標既屬於經濟指標,但又區別於經濟指標,如消耗總量、產品產量等單純表示資源消耗與經濟成果的指標不是技術經濟指標,隻有將兩個相關的經濟指標進行比較而得到的經濟指標才是技術經濟指標。技術經濟指標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三種:①雙計量單位表示法。即將消耗與成果進行比較時所得到的指標,如產值能耗、棉佈用紗、勞動生產率等,用雙計量單位表示:產值能耗用“噸/萬元”表示,棉佈用紗用“公斤/百米”表示,勞動生產率用“價值量(實物量)/人(人年、人日、人時)”表示。②百分率表示法。即在某一總體中某一部分所占比重,如優質品率、材料利用率等均用“%”表示。③指數表示法。即在兩個相關指標中,用“一個為100時,另一個為多少”表示。如百元產值提供利潤、百元資金提供產值等都是用這種方法表示。

  指標設計 技術經濟指標設計應遵循的三個基本原則是:①科學性。即指標的設計必須同技術經濟范疇的科學含義相一致,指標的數量應取決於實際經濟部門的需要和理論研究的完善程度。②實用性。即指標設計應適應於經濟發展水平、計劃水平、統計水平,以及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技術與經濟的相應變動;對於不同的工程項目、不同的技術方案、不同的技術實踐,其指標設計應有不同,各有側重。③可比性。即指標設計應在統計數據、滿足需要、時間、價格、消耗費用等方面可比的條件下進行,要將不可比因素轉化為可比因素。

  指標分類 技術經濟指標一般分為:①價值指標與實物指標。前者是以價值形態反映出來的指標,後者是以實物形態反映出來的指標。②綜合指標與單項指標。前者如成本指標包括瞭原材料、燃料動力、折舊、工資等各種消耗費用,後者如每百元燃料動力費用提供的產值等。③宏觀指標與微觀指標。前者是從整個國民經濟角度進行評價的標準,後者是從企業經濟角度進行評價的標準。④絕對數量指標與相對數量指標。前者如國民收入、利潤總額等,後者如產值利潤率、投資收益率、成本利潤率等。⑤總量指標與人均指標。前者如國民總收入等,後者如人均國民收入等。⑥數量指標與質量指標。前者如能源節約額、資源節約額等,後者如質量等級、優質品率、合格率、廢品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