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傢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物質資料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新創造的價值的總和,即社會總產品的價值扣除用於補償消耗掉的生產資料價值的餘額。在使用價值上,國民收入是由體現新創造價值的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所構成。創造國民收入的物質生產部門,有農業、工業、建築業和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繼續的運輸業、郵電業以及商業等。

  決定國民收入增長的因素 主要有:①社會投入物質生產領領域的勞動量的增加。在社會勞動生產率不變的條件下,國民收入的價值量和使用價值量同社會投入的勞動量成正比。投入的勞動量愈大,國民收入的價值量和使用價值量就愈大,反之,就愈小。②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在社會投入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量為一定的條件下,國民收入的使用價值量同社會勞動生產率成正比,社會勞動生產率愈高,國民收入的使用價值量就愈大,反之,就愈小。當社會勞動資源已得到較充分的利用、經濟的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的階段時,發展科學技術,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是增加國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也是增加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的根本途徑。③生產資料利用的節約。這意味著社會總產品中用於補償消耗瞭的生產資料的減少,從而使國民收入的使用價值量增加。

  分配和使用 國民收入在生產出來以後,要進行分配。分配過程分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是在參與直接生產過程的各方面當事人之間進行的。再分配則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在物質生產領域和非物質生產領域之間,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各部分人之間進行的。在非物質生產領域從事活動的人,如國傢行政人員、軍人、文化和藝術工作者、教師、醫務人員等,他們的收入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國民收入再分配一般借助於稅收、價格、保險費和國傢預算等經濟杠桿進行。通過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各個階級、各個社會集團、各部分人、各個部門、各個方面的最終收入,最後作為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分別用於消費和積累。

  國民收入指標的經濟意義 ①國民收入指標綜合地反映一國的經濟實力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特別是,一國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額,是反映該國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項重要的綜合指標。②國民收入的生產結構和經濟成份結構指標綜合地反映一國的國民經濟結構。③國民收入指標綜合地反映社會再生產中各種錯綜復雜的經濟關系。在不同的生產方式下國民收入具有不同的社會性質,反映著不同的經濟關系。例如,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民收入用於消費和積累的比例反映人民的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等經濟關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消費部分與資產階級的消費和資本積累的部分之間的比例則從一個側面反映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經濟利益對抗的關系。④國民收入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中的各種比例關系,例如,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的比例關系及其內部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系,是社會再生產中的重要比例關系,對社會再生產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⑤國民收入是反映宏觀經濟效益的綜合指標,例如,國民收入的增長額同積累額進行比較用以考察積累的經濟效益等。由於國民收入扣除瞭物質消耗的因素,避免瞭社會總產品中生產資料消耗的價值的重復計算造成的虛假現象,因而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社會新增的物質財富。由於國民收入指標的經濟意義,世界各國都在進行國民收入的計算和分析。

  資本主義國傢計算國民收入的理論和實踐 資產階級經濟學,無論是古典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都不能正確地說明國民收入的本質、來源和分配的規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代表A.斯密,一方面承認勞動是所得的源泉,勞動創造價值,但另一方面他認為在社會產品的價值中不包括生產資料的轉移價值,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產品的全部價值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三種收入;勞動得工資,資本得利潤,土地得地租;工資、利潤和地租構成“純收入”,並作出價值是由這三種收入構成的結論。斯密的這個庸俗見解,後來被資產階級經濟學傢奉為教條。他們利用“斯密教條”,發展瞭古典經濟學關於價值理論和再生產理論中的庸俗成份。例如,J.-B.薩伊鼓吹“生產三要素”,認為價值是由勞動、資本和土地三個要素“提供瞭生產性服務”的結果;工資、利潤和地租是由此取得的相應的“收入”。薩伊提出瞭所謂“三位一體”的分配公式:勞動得工資、資本得利息、土地得地租。這就根本否定瞭勞動是創造資本主義國民收入的唯一源泉,掩蓋瞭產業資本傢和土地所有者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馬克思說:薩伊的“這個公式也是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的,因為它宣佈統治階級的收入源泉具有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並把這個觀點推崇為教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39頁)。

  “斯密教條”和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是資本主義國傢計算國民收入的理論根據。這種計算抹殺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區別,否定各階級和階層收入的性質和來源的區別,把國民收入解釋成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種職業人員的收入總和。例如,美國按部門計算的國民收入,就包括政府官吏的薪金、非生產性的服務業收入、銀行和保險業的收入等等。在薪金項內,既包括生產工人的工資,也包括經理人員的薪金等等。按照這種計算,不僅在物質生產領域中創造國民收入,而且在非物質生產領域中也創造國民收入,不僅從事物質生產的勞動者創造國民收入,而且凡是有收入的人,包括牧師、警察、軍人、法官、食利者、賭場老板,等等,都創造國民收入,從而掩蓋瞭勞動和資本、剝削和被剝削的對立關系。所以資本主義國傢統計中的國民收入有極大的虛假性和欺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