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高的失業率、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經濟現象。

  成因 從一般通貨膨脹理論分析,滯脹是需求膨脹後各經濟主體的預期變化及其行為調整所導致的商業週期現象,如圖:圖中橫軸Y為產量,縱軸P為價格,D為總需求曲線,Sn(

)表示對應於不同的預期通貨膨脹率的供給曲線。當總需求曲線由 D 0移到 D 1時,表示總需求增加,導致商品供求缺口 AA′出現。與 A′點對應的產量水平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為它偏離瞭短期供給曲線 S 0。企業隻是在 S 0上(較低工資水平上)才願意生產較高產量。此時短期均衡點是 B,即 D 1S 0( )的交點,表示較高價格水平和較高實際產量。但 B點不可能是長期均衡點。短期供給曲線 S 0是根據預期價格水平 給出的,而與 B點對應的實際價格 P 1高於 P 0。在短期均衡中,企業主滿意瞭,但工人不滿意。當工人知道實際價格 P 1高於預期價格 時,他們將修正預期,使 P 1,並要求增加工資,於是,供給曲線由 S 0( )移至 S 1D 1的交點 C,該點意味著價格上升( P 1升為 P 2)和產量下降(從 Y 1降至 Y 2),這就進入瞭“滯脹”階段。但在 C點,實際價格水平 P 2又高於預期價格 ,工人感到被欺騙,並會再次要求名義工資提高以保持實際工資水平,總供給曲線將再次向左上方移動。隻要 SD的交點(短期均衡)在 Y 0線右邊,實際價格就會比預期價格水平高,上述調整過程就會繼續。如果總需求 D 1不變,隻有在 N點,即 S n( )與 D 1的交點,才能實現長期均衡,此時產量 Y 0與初始均衡產量(即 A點)相同,但 S n反映瞭貨幣工資對較高價格水平的充分調整,實際工資與在 A點時的實際工資一樣。上述過程可以分兩個階段。 AB是擴張階段,需求增加表現為暫時的通貨膨脹,產量增加和就業增加同步。 BN是滯脹階段,此時通貨膨脹上爬,但供給函數根據較高成本而調整,產量下降就業則減少。除上述被多數人接受的一般理論外,西方經濟學傢關於“滯脹”產生原因還有各種解釋。這些觀點彼此間具有互補性,有些已被包括在上述一般理論中,反映瞭20世紀70年代宏觀經濟理論的發展。

  勞工市場上的均衡與失衡說 新古典綜合派經濟學傢J.托賓和J.S.杜森貝裡等人認為,傳統的剛性理論(工資剛性、價格剛性)雖然可以說明持久性通貨膨脹的原因,但不足以說明為什麼通貨膨脹和失業會同時並存。指出,失業可歸因於勞工市場失衡,非自願失業說明勞工市場不均衡的存在。與此同時,貨幣工資未能在各行業間迅速調整。這樣,在勞工市場上,過度供給表現為失業存在,過度需求表現為崗位空缺,無論何時,勞工市場都在兩者之間變化著。因此,經濟總體上就顯示出既有空位又有失業的現象。他們斷定,在任一勞工市場上,貨幣工資增長率都是兩種成分,即均衡成分和失衡成分的總和。由於空位存在,勢必減弱失業增量降低通貨膨脹的影響,同時,工資剛性也使失業對貨幣工資率下降的作用力減小;但工作空位存在卻會使貨幣工資迅速上升。這樣,失業與空位並存,就轉化為失業與工資率上升並存,進而轉化為失業與通貨膨脹並發。

  市場操縱說 新劍橋學派代表人物J.V.羅賓遜、N.卡爾多等人反對隻根據貨幣供應增量來說明通貨膨脹。他們主張區分不同商品市場類型或不同類別經濟部門來說明通貨膨脹,進而說明通貨膨脹與失業並發的現象。卡爾多認為,經濟活動中存在三類部門:初級部門,即為工業部門提供必需原材料的部門;第二級部門,即制造加工部門;第三級部門,即服務業。他認為,在初級產品生產的增長和制造加工業的增長之間存在的比例失調是導致“滯脹”的原因。羅賓遜的論證思路與此相仿,但她把市場區分為初級產品市場和制造品市場,指出:初級產品的市場價格對個別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是既定的,其價格變動是調節未來生產和消費的信號;而制造品市場價格是被“操縱的”,即是由生產者自己決定的,生產對需求的調節不是通過價格機制而是通過庫存機制進行的,就是說,工業品的這種“操縱價格”由成本決定,而不是由市場決定。這樣初級產品價格無論上漲或下降,對工業制造品的影響都不能充分發揮。“操縱價格”必然使通貨膨脹有增無減。在通貨膨脹下,低收入居民為瞭彌補實際工資減少,還不得不增加工作時間或提高勞動強度。由此,通貨膨脹不僅不提供較多工作職位,反而使勞工市場上供給增加,導致物價同失業率一起上升。

  二元系統說 制度學派經濟學傢J.K.加爾佈雷思認為,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存在結構上有很大區別,但產量上則大致相等的兩大部門,一個是集中經營部門,另一個是分散經營部門。前者由若幹傢大公司組成,它有經營計劃,要擺脫市場束縛,想實行價格控制,可稱為計劃系統;後者由許多分散的小企業、個體生產者組成,它受市場力量支配,故稱為市場系統。在這個二元系統中,市場系統屈從於計劃系統,二者在交換關系中處於不平等地位,這就導致收入不平等。他認為,在計劃系統中,企業權力已轉移到“技術專傢階層”,他們掌管企業,並不以實現最大利潤為目標,而追求“穩定收入水平”和“盡可能高的經濟增長”。因此,“技術專傢階層”為瞭避免工人罷工對企業造成損失,往往同意工會增加工資的要求,然後按工資成本加成定價,導致物價上漲,進而使生活費用提高,從而又引起下一輪提高工資的要求。在另一個市場系統中,由於存在攀比機制,工會部門也會迫使企業主提高工資。這樣,競相提高收入的壓力便引起一輪又一輪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控制總需求的結果,隻表現在產量和銷售額的壓縮,進而市場系統內大量出現失業工人,但企業並不會降低價格。這樣,通貨膨脹和失業並發癥將被維持下去。

  兩種價格體系說 英國經濟學傢J.R.希克斯的觀點。他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經濟中,至少存在兩種市場。一種是“固定價格”市場,包括大部分工業品市場,其價格由生產者來決定;另一種是“彈性價格”市場,其價格仍然決定於供求關系。他認為,所謂固定價格並非指商品價格在任何情況下均不發生變化,而是指商品價格在某種程度上不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希克斯把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通貨膨脹歷史以60年代後期為界,區分為兩個階段。在60年代後期以前的第一階段,通貨膨脹是需求膨脹,它的特點符合菲利普斯曲線所描述的關系。而在60年代後期以後的第二階段,提高工資的“社會”壓力已居於統治地位,而不再囿於勞工是否缺乏。這樣,工資上升的程度在衰退時期與繁榮時期便會相等或接近相等。這就是失業與通貨膨脹並發,即“滯脹”。他認為,在彈性價格體系內,對膨脹性工資上升和相應的價格上漲,有可能產生一個“膨脹性均衡”,盡管這種均衡是凱恩斯意義上的均衡,但它已不含有充分就業的意思。60年代後期以來,既定的各行業工資差距已被打亂,所以經濟不處於均衡狀態。這樣,通貨膨脹與失業將無限期地並存下去。因此,彈性價格市場上的需求因素與固定價格市場上的供給因素共同作用於物價和工資,形成一種結構性通貨膨脹,迫使“滯脹”繼續下去。

  成本推動說 以P.A.薩繆爾森為代表的後凱恩斯學派把滯脹主要歸罪於所謂的成本推動。他們認為,滯脹產生的原因在於工資的上升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解決的辦法是財政金融緊縮加上收入政策,其核心是以工資管制或社會契約等方式來控制工資上升。

  國傢幹預說 以M.弗裡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認為,滯脹的形成是戰後推行凱恩斯主義和相應加強國傢幹預的惡果。他們認為,政府幹預經濟過多導致開支增大,赤字增加,不得不用濫發鈔票的通貨膨脹辦法來彌補,同時也削弱瞭市場機制的作用,支持瞭不成功的企業,反而使物價、工資、生產受到不利影響,造成低效率和高浪費。政府開支增加必然提高稅率,打擊企業和居民的積極性,挫傷人們的儲蓄意願。這些情況,都會造成經濟停滯。因此,他們認為,擺脫經濟滯脹的條件是抑制通貨膨脹,而首先要做的則是減少政府幹預。

  消除滯脹的政策主張 主要是:①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松緊搭配。一種是松的財政政策輔之以緊的貨幣政策,即通過減少稅收、擴大政府開支、鼓勵投資和消費以消除危機和失業,同時又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防止通貨膨脹加劇。另一種是松的貨幣政策輔之以緊的財政政策,即擴大信貸、增加貨幣供應量,以降低利率,鼓勵投資,同時又縮小政府開支,減少對市場的壓力以穩定物價。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微觀化。即針對個別市場和個別部門的具體情況,制定出有區別的財政、貨幣政策,即解決市場需求量的個別問題,又不影響整個市場態勢。③實施包括收入政策、人力政策和消費政策在內的補償性政策措施,以彌補財政和貨幣政策的不足。

  1982~1988年,在治理“滯脹”的政策實踐中,美國和英國都采用瞭以貨幣主義為主的政策措施,即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放松政府管制,將國有企業私有化,減稅,金融市場自由化,同時加強各國在國際資金流動、匯率、利率、關稅、外貿諸方面的協調。這些措施獲得瞭較好的效果。1983年起,主要發達國傢先後走出滯脹陷阱,通貨膨脹率逐年下降,經濟則低速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