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用戶客觀上對情報的要求。與情報需要和情報要求不盡相同,情報需要指情報用戶的主觀要求,而情報要求則指情報用戶明確提出的具體要求。三者反映不同層次的認識過程,在特定環境和目的下,含義相近。

  情報需求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方式。如按需求可分為普遍需求和特定需求;按時間特點,可分為當前需求和長遠需求;按表現形式,有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按明確程度,有具體需求和模糊需求;按內容特徵,有知識型、消息型和資料型需求等等。影響情報需求的因素素可歸納為環境因素和用戶自身因素兩大類。環境因素包括各層次的政治、社會和科技的影響、情報資源佈局和情報服務等。用戶自身因素主要指專業類型、工作性質、職務和受教育程度等。

  不同類型用戶的情報需求特點不同。研究它們各自的特點是解決有關問題的基礎。各國情報學傢針對各類用戶分別進行過大量的有關調查研究,得出瞭一些有意義的結論。目前,探索人類情報需求共性特征的研究正在進行,在行為習慣、情報源、情報環境、情報屬性、情報數量和質量等方面,已取得一批可供借鑒的研究成果。

  從1948年英國皇傢學會科學情報會議上宣讀瞭有關情報需求的調查報告以來,從理論上和實踐上研究情報需求受到越來越多國傢的重視。20世紀60年代,研究成果明顯增多,70年代至今,它是情報學領域中除情報檢索外研究較多的一個方面。蘇聯、美國、日本、英國等都將其列為情報學研究的重點,國際文獻聯合會也曾兩次召集該專題的國際討論會。從已發表的調研成果看,主要是針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各類研究人員對情報的需求研究和利用研究,少量是針對其他用戶的。研究工作的總目的是促進情報需求統一理論的形成。從發展趨勢看,今後的研究會更加註重環境因素的影響。

  60年代以前,很少開展對情報科學方法論的研究,情報需求研究工作基本是處於經驗的水平上。近20年來,方法論研究取得瞭一些進展,主要表現在開始註意吸收其他學科研究方法的優點。目前主要使用的是社會學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調查表法、訪問調查法等,同時輔之以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如統計抽樣理論和方法等。從而方法的設計更加科學化,並由於采用瞭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更加靈活的方式,也提高瞭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情報學界普遍認為現用方法的客觀性和可靠性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希望尋找一種能更真實反映人的情報需求行為過程及其實質的程序化方法和建立典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