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流的最終環節,即情報用戶根據所獲情報付諸實踐使之發揮作用的過程。情報機構研究情報利用可以檢驗情報服務品質與社會經濟效益,以利改進工作。

  影響情報利用的因素很多,諸如國傢情報政策,社會情報意識,人民利用情報的能力,情報的針對性,情報存放地點是否便於利用,情報用何種語言表達,情報存儲載體形式等等。各因素往往交織在一起,從而影響利用率。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的研究熱點集中在不同用戶利用情報的狀況,用戶需求滿足程度,用戶利利用情報的數學模式等方面。在分析研究中,常用的統計指標有:每一用戶單位成本的使用量;使用一次的文獻量與總文獻量之比;館藏資料流通量數據以至資料借閱日期動態記錄等。大量調查表明,“核心館藏”的利用率達總流通量的絕大部分(約95%)。中國部分企業利用近12年的新情報占總利用量的95%。國外情報學者歸納出常用戶比非常用戶更多借閱常用文獻,而非常用戶比常用戶更多借閱非常用文獻的規律。還有人研究開架文獻與外借文獻利用情況的相關關系,對前者不便統計的因素開拓瞭思路。也有人指出,情報所、圖書館,近 5年的采集量(館藏量的75%),即可滿足流通量的95%。在研究工作中,有的運用馬爾柯夫概率模式,有的利用回歸分析法去預測影響流通量的諸因素和結果。還有的擬定瞭評價館藏的定量指標(如集中比、勞倫士系數、熵等)。

  通常,文獻情報機構計算利用率的方法是:凡被用戶借閱的文獻即認為已被利用,利用率指單位時間 (如一年) 內被利用文獻與其總收藏量之比。在開架閱覽情況下,以向用戶調查、讀者人次、復印量統計及引文分析等方式間接反映。對於非文獻情報利用率的調查,由於在市場競爭中,中國企業對產品、樣品的需求日益突出,並且重視以社交方式去獲取利用情報,因此,積極探索其利用方法和經濟效益無疑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