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已獲情報的可靠性、品質等進行鑒別及對該情報的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的研究過程。情報評價的目的在於判斷情報的品質、分析情報的應用範圍、估價應用後可能產生的效益,從而決定進一步以何種方式和手段對其進行處理。

  鑒別情報可靠性的主要標準應為其內容的真實程度,但對情報內容真實程度的直接鑒別往往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在多數情況下直接鑒別是不易實現的。在實踐中,對情報內容真實程度的判斷,大都通過對情報來源和載體的某些外部特徵的分析來實現現。例如:作者的聲譽、出版社的級別、文獻的種類和密級、情報發佈者或傳播者的權威性、實物情報的完整程度、口頭情報的轉引次數等等。

  對情報應用價值進行分析主要指對情報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研究。情報作為人類的認識成果,它的產生過程凝結著人類社會的必要勞動,所以,它一旦產生便具有瞭價值,但情報使用價值隻在其使用過程中才體現出來,而且隨用戶的不同會發生變化。情報在未被利用前,它的價值是一種潛在的形態,主要表現為:對於特定的需求,有某些可能的效用。雖然任何情報都具有這種潛在的效用,但並不意味著任何情報都能實現它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的實現過程是情報價值與針對性相統一的過程,情報使用價值的實現程度與人們對情報的理解深度和需求程度成正比。分析情報的價值和研究使用價值的實現途徑,不僅有利於深刻認識情報的價值,還有助於提高情報傳遞的針對性,有利於實現情報價值與針對性的統一,促進使用價值的更好實現。

  對情報價值和使用價值進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基本上是從邏輯學、管理科學、預測學、價值工程學等學科轉引或借鑒而來的,常見的方法有:對比分析法、外推法、專傢調查評價法、價值分析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