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稱為早期原始瓷器。商代原始瓷器在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均有發現。常見的器形有大口尊、罍、罐、甕、豆、雙耳簋等。西周原始瓷器發現的地區有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安徽、湖北、江蘇、浙江、江西等。常見的器形有豆、罍、甕、簋、碗、罐、盤、盂、尊、盉、缽等。主要用泥條盤築法成型,也有在陶輪上修坯輪制成型的,並用拍印、刻劃、堆塑等技法作出各種裝飾花紋,如方格紋、藍紋、葉脈紋、鋸齒紋、弦紋、蓆紋、S形紋、翼形形紋、圓圈紋、繩紋、網紋、附加堆紋、雲雷紋、水波紋等。西周時期還增加瞭乳釘紋。這些瓷器工藝很原始,處於瓷器的發明階段。制作工藝與陶器特別是南方的印紋硬陶關系密切。但是它卻與陶器有著本質的區別。首先它選擇的是一種含熔劑較少的粘土作原料。這種粘土稱為瓷土或高嶺土。燒成以後胎色灰白,胎體表面施上一層人工配制的石灰釉,CaO含量在16%~20%左右,和胎體一道經1200℃以上的高溫燒成。顏色為黃綠色,或青灰色,光亮透明。根據釉色,將這種瓷器稱為原始青瓷。這種青瓷胎體內含有較多的莫來石結晶和玻璃態,堅硬、致密,不吸水或吸水率極低,硬度達到莫氏硬標6~7度,叩之可發出清越的金屬聲。一般陶器硬度不到4度,吸水率高達8%~10%,聲音啞弱。早期原始瓷器古樸稚拙,結實耐用,特別是表面的玻璃質釉層,不藏污垢,便於拭洗,深受人們喜愛,故自出現以後,發展較快。春秋戰國時期原始青瓷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工藝上逐漸擺脫瞭原始狀態,並從陶器生產中分化出來,建立瞭獨立的作坊,成為一種新興的瓷器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