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中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胃經。循行起始於鼻翼兩側迎香穴處,上行至鼻根部兩經交會的部位,向兩旁會合足太陽膀胱經,向下沿著鼻柱外側進入上齒齦內,然後返回來出於面部在口吻兩旁下行,交叉於下唇下頦唇窩部承漿穴處,環繞口唇上行沿著下頜部下緣向後到顏面動脈搏動處,即大迎穴處,再沿著咬肌隆起處頰車穴部上行到耳廓前面,經過顴骨上窩部的上關(客主人)穴處,沿著發際的邊緣上至額顱部。支脈是從大迎穴前面從下行到頸總動脈搏動部的人迎穴處,沿著喉嚨即氣管管旁下行進入缺盆,即鎖骨上窩部,過胸腔向下穿過橫膈,屬於胃腑,絡於脾。在體表直行向下之一支是從缺盆下行於乳房的內側,向下至腹部在臍旁而行,然後到達腹股溝氣街穴處。在腹腔內的分支是從胃的下口即幽門部分出向下沿腹腔內而行,達氣街穴處出於體表與原體表直行分支合在一起。然後下行至股外上部髀關穴處,再抵達股四頭肌隆起部的伏兔穴處,再向下到膝髕即膝關節中,沿脛骨外側(腓側)下行至足跗(足背),再向下到達足中趾之內側(脛側)。又一分支是從膝關節下三寸(足三裡)處分出,下行到達足中趾之外側(腓側)。再一分支是從足背分出,走向足大趾之末端,接於足太陰脾經(見圖)。

  此經引致的病候為額部黑、癲狂、驚悸、汗出、鼻流清涕或出血,口眼邪,唇生瘡瘍,腹脹滿、腹水,膝部腫痛,沿胸、乳、腹股溝、大腿外前緣和足背部疼痛,足中指運動不靈,高熱,寒戰,易饑餓,呻吟,哈欠,尿色黃等。

足陽明胃經循行線路圖

  此經脈腧穴有承泣、四白、巨髎、地倉、大迎、頰車、下關、頭維、人迎、水突、氣舍、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髀關、伏兔、陰市、梁丘、犢鼻、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內庭、厲兌共45穴,左右合90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