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中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膀胱經。循行起始於內眼角(目內眥)睛明,上行過額部,兩側經脈交會於頭頂部(巔)。本經脈在此有一支脈是從頭頂部至耳郭之上角(顳顬)。它的直行本脈是從頭頂部進入顱腔絡於腦髓。然後返回來出於頭頂兩側脈分別下行到項後,沿著肩背部(肩髆)的內側下行於脊柱的兩旁,抵達腰中則沿脊柱兩旁肌肉(膂)進入體腔內,絡於腎,屬於本腑膀胱。一支脈是從腰中分出,下行於脊柱兩旁,通過臀部下行入膕窩中。又一支脈是從肩背部分出,兩側經脈於於左右分別下行穿過肩胛部,行於脊柱兩側之內,經過髖關節部(髀樞),沿著股部外側後緣下行,與上一支脈會合於膕窩中,然後下行穿過腓腸肌(腨),出於踝關節外側之後面,沿著第五蹠骨粗隆(京骨)到達足小趾的外側末端(至陰)。《靈樞·寒熱病》稱:“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陽,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入陽,交於目銳眥。”即足太陽膀胱經通過項部時要進入顱腔內聯絡腦髓,這部位屬於眼的根部,名為“眼系”;又在腦髓內區別開陰與陽二脈。該篇又說:“足太陽有入遍齒者,名曰角孫……在鼻與前”。此處之“”指顴部而言(見圖)。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線路圖

  此經引致的病候為寒熱,頭痛,項強,腰脊疼痛,小腹脹痛,小便不利、癃閉、遺尿,目癰、目黃、流淚,鼻流清涕或出血,痔痰,沿本經脈循行所過的部位疼痛,足小趾運動不靈,瘧疾等。

  此經脈腧穴有睛明、攢竹、眉沖、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天柱、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殷門、浮郄、委陽、委中、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合陽、承筋、承山、飛揚、跗陽、昆侖、仆參、申脈、金門、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陰,共67穴,左右共 134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