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中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膽經。循行起始於外眼角(目銳眥),上行抵達頭部額角處,然後下行至耳廓後面,沿著頸側,走在手少陽三焦經之前面,到達肩關節之上與手少陽經交叉後,又走在手少陽經的後面,向前進入鎖骨上窩(缺盆)。它的一個支脈是從耳廓後面進入耳中,再出走於耳廓前面,到達外眼角的後側。又一支脈是從外眼角分出,向下至大迎穴處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抵達眼眶下部,下行過頰車穴處,向下行於頸側,與進入鎖骨上窩的另一支脈相合,向下進入胸腔之中中,貫穿膈肌,絡於肝,屬於本腑膽,再沿著脅肋部裡面下行,出於腹股溝氣街穴處,經過前陰陰毛之邊緣(毛際),橫行進入髖關節中(髀厭)。它在軀幹部直行向下的經脈是從鎖骨上窩下行到腋窩部,沿胸部側面經過季肋部(季脅),向下與前支進入髖關節者相合,再向下沿股部外側(髀陽)到達膝關節部之外側,下行於腓骨(膝外輔骨)的前面,直行向下抵達絕骨(腓骨下端露骨面處)之處,下行到達外踝的前面,沿足背上面,進入第四趾末端。再一支脈從足背上面分出,進入足大趾之間,沿足大趾縫處第一、二蹠骨分叉部(歧骨)的內側,出於足大趾之末端,然後返回來貫穿大趾之趾甲,出於趾甲後叢毛(三毛)處(見圖)。

足少陽膽經循行線路圖

  此經引致的病候為:頭痛,外眼角痛,頜部痛,缺盆(鎖骨上窩)部腫痛,腋下腫,瘰癧,沿胸部以下本經脈循行部位和各關節疼痛,足第四趾運動不靈,汗出,寒戰、瘧疾,口苦,面色灰暗,皮膚幹燥,嘔吐等。

  此經脈腧穴有:瞳子髎、聽會、上關、頷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髎、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鐘、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共44穴,左右合88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