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木偶戲。流行於廣東西南部。粵西每個縣、鄉、村幾乎都有木偶戲班,以長頸木偶戲最為流行。長頸木偶又分大小兩種。大中型戲班採用大杖頭木偶,身高一般為2.7尺到3尺;小型戲班和單人班則採用小杖頭木偶,身高約為1.3尺。木偶體內裝有主操縱桿,雙手的操縱棒則藏在寬闊的衣袖內,稱為內竹。現在大部分大杖頭木偶改成把操縱棒裝在兩手的腕肘之間,稱為外竹。木偶的五官通過機關能活動自如。戲班有單人班、中小型班、大型班之分分。單人班,俗稱鬼仔戲。因為藝人們隻用一根扁擔就可以挑上全部演出工具,通常流傳於偏遠山區。沒有固定劇本,一般由前輩藝人口傳身授,曲調簡單,演出劇目有《嶽飛大戰金兀術》、《穆桂英掛帥》。中小型班,俗稱鬼仔班,由3到9人組成。大型班由10人以上至20多人組成。演出劇目與粵劇傳統劇目大致相同,或從明清章回小說改編而來,如《轅門斬子》、《搜寶鏡》。唱腔主要有粵劇、邕劇、黎戲、當地民歌等。大中型戲班一般都備有行當齊全的整套木偶。近幾十年來,各個木偶戲班先後整合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木偶劇團。1956年在粵西木偶的基礎上成立瞭廣東省木偶劇團,吸收瞭一批以鄭壽山為代表的木偶藝人,如今已經發展為具有較高藝術水平的專業木偶劇團,先後排演出《芙蓉仙子》、《哪吒鬧海》等優秀劇目。

杖頭木偶《芙蓉仙子》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