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清以來的細陶器。產於江蘇宜興,以當地出產的含鐵量高、可塑性強、質地細膩的紫砂泥制坯,通常不施釉,在大約1 090~1 180℃的氧化焰中燒成,器物呈紅褐或黃、綠、紫等色。因產品透氣良好、耐熱性強、隔熱性高、泡茶能使茶香充分發揮,故多制為茶壺。早在北宋,紫砂器已經出現,而從明正德(1506~1521)開始,才以供春製作的紫砂壺名噪於時。此後,名工輩出,其中以明末的時大彬、清初的陳鳴遠和現代的顧景洲聲譽譽最高。宜興文化發達,故紫砂壺的制作也往往秉承文人性情,雖然作者“炫奇爭勝,各有擅場”,但藝術追求大體趨同,最受推崇的器物往往不帶裝飾,而以凝練端莊的造型與深沉幽雅的泥色取勝,特別講究持握合手、簡潔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