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苜蓿屬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又稱紫苜蓿苜蓿。一種重要的牧草和綠肥兼用作物。

紫花苜蓿形態

  起源與分佈 紫花苜蓿原產於小亞細亞、伊朗、外高加索一帶。公元前700年波斯已有記載。中國在前126年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從古罽賓國(今克什米爾一帶)引入,先在皇帝離宮附近種植,僅供禦馬飼用。以後從西安普及到黃河流域。世界各地廣為種植。中國主要分佈在北方各地。

  形態與特性 主根發達,側根多,主根入土2米以上,在較幹旱的地區可達10米左右。莖高30~100厘米,直立或外傾,圓形或棱形,幼莖有疏毛,根狀莖發達,根莖膨大生出的分枝一般為15~60個,最多可達100個以上。葉為三小葉,倒卵形,先端較寬,有齒。花為總狀花序,腋生8~25朵紫色蝶形花。莢果螺旋形,2~4圈,暗棕色,每莢有種子4~8粒。種子腎形,黃褐色,千粒重1.5~1.9克。

  適應性廣,但較喜溫暖、多晴少雨的幹燥氣候。耐寒性強,種子在4~6℃即可發芽。出苗後能耐短時間的−5~−6℃低溫,成年植株能耐−20~−30℃低溫。在積雪覆蓋下,−40℃低溫亦不致受凍害。生長最適溫度為20~25℃,高溫會抑制生長。需水較多,但因根系發達,有較強的抗旱能力。

  栽培 播種前要進行整地保墑。中國北方一般采取冬播“寄子”(將種子播入土中,待翌春後及早出苗)或早春頂凌播種,以利抗旱保苗。中國東北、西北和內蒙古等地秋播不能晚於8月上旬;華北一帶應在9月以前。幼苗生長緩慢,要加強管理,防止雜草為害。刈草後要及時追施肥料,特別是磷、鉀肥。常見害蟲有蚜蟲、薊馬、苜蓿盲蝽象、苜蓿夜蛾、潛葉蠅;病害有菌核病、霜黴病、銹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使用農藥後需間隔一定時間再喂牲畜,以防中毒。

  利用 紫花苜蓿富營養,適口性好,易於消化,有“牧草之王”之稱。初花到盛花期鮮草含水分76%左右,粗蛋白4.5%~5.9%,粗脂肪約0.8%,粗纖維6.8%~7.8%,無氮浸出物9.3%~9.6%,灰分2.2%~2.3%,並含有多種氨基酸。苜蓿地可以直接放牧,但青莖、葉中含皂素,要防止牲畜采食過多發生膨脹病。苜蓿也可制成青儲飼料或幹草。

  紫花苜蓿根量多,入土深,固氮能力強,2~4年生的植株每公頃每年可固氮150~450千克。根系腐爛後可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物理性狀,提高土壤肥力。中國北方低產地區實行糧食作物與紫花苜蓿輪作,有利於提高糧食產量。鮮草含氮0.54%~0.57%,磷0.10%~0.14%,氧化鉀0.31%~0.46%,翻壓作綠肥,肥效顯著。枝葉繁茂,覆蓋地面能保蓄水分、減少蒸發,減輕地表沖刷,是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