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腺體生長的惡性腫瘤。又稱子宮體腺癌。是常見婦科惡性腫瘤之一。好發於更年期與絕經期,多見於未婚、未產、少產、肥胖,伴高血壓病、糖尿病的婦女。在歐美某些國傢本病的發生率已居婦科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在中國仍居第二位。

  發病機理 此病的發生大都與高雌激素水準有關。多發生在生育能力低、月經不正常、無排卵的婦女,患者常合併多囊卵巢綜合征、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子宮肌瘤、功能性卵巢瘤等。由於這些患者的子宮內膜持續受雌激素的刺激,無孕酮使之周期性脫落,久之可發展為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大部分與雌激素有關,但也有少數患者與之無關,這類患者病情多險惡,甚至無出血癥狀,一旦發現多已屬晚期。

  類型 ①彌漫型。癌灶累及大片甚至整個子宮內膜,呈息肉或菜花狀,質脆,灰白色或淡黃色,易出血、壞死或潰瘍形成,較晚才侵犯肌層。②局限型。癌灶呈局限性腺瘤樣生長,常位於子宮底部或子宮角部,病灶雖小但較早卻已侵犯深部肌層。

  顯微鏡下常見5種類型:①腺癌。占內膜癌的80%以上,內膜腺體癌變,間質正常。②腺角化癌。又稱腺棘皮癌,占11%~20%,惡性度低,預後較好。③腺鱗癌。占7%。腺癌和鱗癌同時存在,惡性度較高,較早發生轉移。④子宮內膜乳頭狀漿液性癌。約占Ⅰ期子宮內膜腺癌中的10%。預後不好,復發快,應加輔助治療。⑤透明細胞癌。占2%,惡性度高,預後差。

  癥狀 多表現為不規則陰道流血,在絕經前的患者常表現為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勞累或向下屏氣後少量陰道流血,發生在絕經後的患者則表現為絕經後少量間斷或持續性流血或血性排液,陰道排液增多,呈漿液性或血水樣或膿性。晚期患者常有貧血、消瘦等惡液質表現。癌腫浸潤周圍組織或壓迫神經則可出現下腹及腰骶部酸痛並向下肢放射。疼痛程度及范圍則根據轉移灶的部位、大小、影響的臟器及神經的程度而異。病灶繼續生長,盆腔檢查發現子宮增大,晚期患者還可觸及轉移結節或腫塊等。宮腔積膿者,子宮增大且軟並有壓痛。

  臨床分期 根據1988年國際婦產科協會(FIGO)最新修訂的分期為:①Ⅰ期。癌局限於子宮內膜或淺表肌層。②Ⅱ期。宮頸管腺體或間質有癌累及。③Ⅲ期。癌侵及子宮漿膜層,有或侵及盆腔附件及陰道,有或無腹水及周圍淋巴結或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或腹腔沖洗液有癌細胞。④Ⅳ期。癌侵及膀胱或腸黏膜、遠隔臟器及腹腔轉移、有或無腹股溝淋巴結轉移。

  轉移途徑 主要向淋巴轉移。其次是直接蔓延,癌灶沿子宮內膜,向上經宮角至輸卵管,向下至宮頸管及陰道。也可經肌層浸潤子宮漿膜再蔓延至輸卵管及卵巢。血行轉移比較少見,都發生在晚期患者,癌灶經血行轉移至肺、肝、骨等遠隔器官處。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檢查、輔助檢查及病理檢查等,可明確診斷。分段診斷性刮宮是主要的刮取子宮內膜作檢查的方法。標本分瓶送病理檢查。陰道脫落細胞防癌塗片檢查用於子宮內膜癌診斷意義不大。

  此病需與月經失調、子宮內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子宮其他惡性腫瘤、輸卵管癌、老年性子宮內膜炎及陰道炎等鑒別。55歲以上老年婦女,絕經後陰道出血,首先應想到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大。

  治療 以手術為主,輔以放療、化療、孕酮類藥物、抗雌激素制劑等。根據臨床期別、患者全身情況,手術范圍為全子宮及雙側附件切除術或廣泛性全子宮切除術伴或不伴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病灶已侵犯深肌層或盆腔淋巴結已有轉移,或患者體弱不能耐受手術或病灶廣泛不宜手術者,可加用體外及腔內放療。

  多種化學藥物聯合應用及大劑量孕酮類藥物(見孕激素),對晚期子宮內膜癌或轉移病灶均有一定療效,特別對分化好的腫瘤效果更明顯。雙苯乙烯等抗雌激素藥物也有一定緩解作用。雙苯乙烯與孕酮類藥物同時應用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