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蘇州古典園林。明正德八年(1513)前後,王獻臣用大巨集寺的部分基地造園,用晉代潘嶽《閒居賦》中“拙者之為政”句意為園名。現園大體為清末規模,面積約62畝,分為東區(原“歸田園居”)、中區(原“拙政園”)、西區(原“補園”)3部分。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組成部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拙政園梧竹幽居亭

  東區 面積約31畝,現有景物大多為新建。園的入口設在南端,經門廊、前院,過蘭雪堂,即進入園內。東側為面積曠闊的草坪,坪西堆土山,上有木構亭,四周縈繞流水,岸柳低垂,間以石磯、立峰,臨水建有水榭、曲橋。西北楓楊成林,林西為秫香館(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墻的復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處與中區相通。

  中區 全園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臨水建有形體各不相同,位置參差錯落的樓臺亭榭多處。主廳遠香堂為原園主宴飲賓客之所,四面長窗通透,可環覽園中景色;廳北有臨池平臺,隔水可欣賞島山和遠處亭榭;南側為小潭、曲橋和黃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滄浪廊橋和水院;東經圓洞門入枇杷園,園中以軒廊小院數區自成天地,外繞波形雲墻和復廊,內植枇杷、海棠、芭蕉、桂花、竹等花木,建築處理和庭院佈置都很雅致精巧。中區北部池中列土石島山兩座。石岸間雜植蘆葦、菖蒲,與丘崗上的叢莽藤蔓相呼應,富有山林野趣。山巔各建小亭,周旁遍植竹木,夏日鳥鳴蟬噪,為消暑勝地。西北有見山樓,四面環水,有橋廊可通,傳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籌劃軍機之處。登樓可遠眺虎丘,借景於園外。水南置旱船,前懸文徵明題“香洲”匾額。登後樓亦可高瞻遠望,水東有梧竹幽居亭(見圖)。池水曲折流向西南,構成水院“小滄浪”,這裡廊橋亭榭,簷宇交參,枝葉掩映,曲邃深遠。附近有玉蘭堂,小院種植玉蘭、天竺,環境幽雅。由此循西廊北上,至半亭“別有洞天”,穿洞門至西區。

  西區 面積約12.5畝,有曲折水面和中區大池相接。建築以南側的鴛鴦廳為最大,方形平面帶四耳室,廳內以槅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名“三十六鴛鴦館”,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與誰同坐軒”,造型小巧玲瓏。北山建有八角二層的浮翠閣,亦為園中的制高點。東北為倒影樓,同東南隅的宜兩亭互為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