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思想傢、散文傢、政論傢。字公理。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西南)人。20多歲時漫遊青、徐、並、冀諸州之間。州郡多次召用,皆不就。時人或謂之狂生。建安十一年(206),尚書令荀悅舉為尚書郎。曹操為丞相,他一度入幕參軍事。後複為尚書郎。生長於漢末亂世,有志不達,懷才不遇,憤世嫉俗,針砭時弊,蔑視權貴。常發憤歎息,因著《昌言》凡34篇,10萬餘字。友人繆襲稱其才學可上繼董仲舒、賈誼、劉向、揚雄,並在仲長統死後後,為他編定《昌言》。原編12卷,後散佚。今所見輯本,以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錄最全。書中批判瞭天命觀和讖緯迷信,提出瞭“人事為本,天命為末”的論點,指出天下由治而亂,是由於統治階級“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的殘酷剝削,深刻地揭露瞭漢末的黑暗現實。仲長統在法制問題上認為國傢“治”、“亂”不在於“法制”的不同,而在於執法者執行“法制”的好壞。主張因時勢決定法律,繁簡寬猛相濟,德主刑輔;恢復肉刑有利於懲治“中罪”。其文風的特點是任氣騁詞,鋪張揚厲,駢偶排比,形象鮮明,表現出建安時代政論散文“漸尚通脫”、“頗慕縱橫”的“騁詞之風”(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仲長統又存《述志》詩2首,見《後漢書》本傳,抒發瞭對現實的憤慨和對儒傢統治思想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