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內遂行空中鬥爭和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的軍種。

圖1 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準備出擊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空軍先後有10個殲擊機師(21個團)、2個轟炸機師(28個機組)部分部隊和和近6萬名地勤人員參戰,合計戰鬥起飛2 457批26 491架次,實戰366批4 872架次,執行奪取重要地區的制空權、掩護交通運輸線、保衛軍事目標和工業目標、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的任務。1951年3月,成立志願軍空軍司令部,劉震任司令員(後由聶鳳智任代司令員、司令員)。志願軍空軍作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12~1951–09) 參戰準備和實戰鍛煉。志願軍空軍組成時,根據敵情、任務和部隊的技術水平,確定瞭“從實戰中鍛煉,在戰鬥中成長;積聚力量,集中使用;為地面部隊服務”的作戰方針,並決定先以小部隊在蘇聯空軍帶領下進行實戰鍛煉,獲取空戰經驗。1950年12月21日,志願軍空軍1個大隊進駐前方基地,並於1951年1月21日在朝鮮北部清川江橋上空進行首次空戰。此後,志願軍空軍陸續組織其他部隊進行實戰鍛煉,同時加緊訓練部隊,完善指揮機構,建立防空體系,為爾後的大規模參戰奠定瞭基礎。

圖2 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大隊長王海向飛行員講解空中戰術

  第二階段(1951–09~1952–06) 配合地面部隊反“絞殺戰”。1951年8月中旬,美軍以破壞朝鮮北部的鐵路系統為主要目標發動空中“絞殺戰”。為挫敗“絞殺戰”,志願軍空軍從1951年9月起開始大規模出動,以殲擊機大編隊、大機群在清川江南北地區與美國空軍進行大規模空戰。經過短期作戰實踐,志願軍空軍感到高速噴氣式殲擊機不宜大編隊空戰,遂改為靈活的四機編隊,采用分多批多路出動,多層配置、集中一域、協同作戰的“一域多層四四制”的戰術原則。各個部隊據此原則采取各種具體的空戰戰術,作戰能力有瞭明顯提高。在作戰中,志願軍空軍先後出動18個殲擊航空兵團參戰,與蘇聯空軍一起奪取瞭清川江以北地區一定時間、一定空域的制空權,為反“絞殺戰”的勝利作出瞭重大貢獻。與此同時,1951年11月,志願軍空軍配合地面部隊在西朝鮮灣進行瞭登島作戰。在轟炸大和島的戰鬥中,志願軍空軍的圖–2轟炸機和拉–11護航機擊落美機3架、擊傷5架,開創瞭低速活塞式飛機擊落高速噴氣式飛機的范例。

  第三階段(1952–06~1953–07) 保衛重要目標。美軍空中“絞殺戰”失敗後,轉移其空中突擊重點,連續大規模轟炸朝鮮北部的水力發電系統、水利灌溉系統和軍隊補給系統。志願軍空軍將戰術性掩護作戰轉向戰役性防空作戰,並將空中戰線推至平壤一線,多次擊退美軍轟炸機群,迫使美軍將戰鬥轟炸機活動范圍收縮到平壤以南空域,有力地保障瞭鐵路運輸幹線的運行和重要目標的安全,掩護瞭地面部隊的調動與物資儲備。從1953年5月13日起,志願軍空軍每日出動大批飛機與美軍轟炸朝鮮北部水利設施的大機群進行大規模空戰,直至最後停戰。在此階段作戰中,志願軍空軍的作戰規模、空地指揮、空中技術和地面保障等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進和發展,並開始進行晝間復雜氣象和夜間一般氣象條件下作戰。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年輕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邊打邊建,不畏強敵,由開始小規模空戰到進行大規模空戰,迅速壯大,經受住瞭嚴峻考驗,取得瞭重大戰績,共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包括擊落瞭“王牌飛行員”G.A.戴維斯和“雙料王牌飛行員”H.E.費席爾等駕駛的美軍飛機。志願軍空軍被擊落飛機231架、擊傷151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