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為教育、輔導、保衛太子,以保證皇權長久承襲而專門設置的系列職官制度。太子,又稱皇太子,是承襲皇位的皇子。在封建社會冊立太子,是鞏固皇權、穩定封建統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稱“東宮”,或“青宮”、“春宮”等。《詩經·衛風·碩人》以東宮指太子,後世沿用。故太子系列的官屬稱東宮官宮臣

  東宮官制度始於於殷周。《通典·職官·東宮官》載,當時有師、保、太傅、少傅。秦漢時,東宮官制度初具規模,屬官有太子門大夫、庶子、先馬(或作洗馬)、舍人;有詹事掌管太子傢,設丞,轄太子率更、傢令丞、仆、中盾、衛率、廚、廄長丞;還有太子賓客贊相禮儀,規誨過失,但未作為官屬。東漢時,太子太傅隻管輔導,禮如師,不領官屬。太子少傅則因無詹事之設而既要管輔導,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屬。

  晉朝的太傅、少傅總管東宮事。愍懷太子時置六傅,後稱三師三少,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後歷代相承,但人數多少不一。由晉至隋,詹事時省時置,一般均有傢令、率更令、仆三卿。隋朝省詹事,設門下坊、典書坊、左右衛等。唐朝除坊局沿隋制外,有太子賓客,詹事府統傢令等三寺、左右率等十府。還有東宮圖書館,稱崇文館。

  明朝初置大本堂,儲藏古今書籍,召四方名儒訓導太子、親王。太子居文華堂後,諸儒侍從,選才俊之士伴讀。六傅無定員,無專授。成化後,多以禮部尚書、侍郎或由翰林出身者兼任。嘉靖後期開始,出閣講讀每點其他官員充任,本府坊局成瞭翰林院遷轉之階梯。清朝詹事府有詹事、少詹事,廢置不一,並用滿漢,隻有筆帖式全用滿洲。康熙三十一年(1692),始選翰林官分侍皇子講讀,稱入直上書房。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稱總師傅。雍正後不立太子,詹事府隻掌文學侍從。本府坊局隻為翰林升遷作準備,並無實職。

  設置東宮官制,其作用主要有:①從各個方面確保太子從小受到詩書禮義忠孝等教育,輔導他“進德”、“修業”,使其成為禮儀規范合度、有豐富的從政知識、才德均足以君臨天下的儲君。②輔助太子,使其能順利繼承皇位。如漢高祖因太子有商山四皓為賓客而不易太子;唐太宗偏愛魏王,引起廷臣疑慮,太宗特派魏徵輔太子以杜流言。六傅還往往是皇帝托孤之臣。太子被冊立後,當皇帝外出時,由太子留守宮中處理國傢政務。這時,東宮官在政務處理上要起輔助作用。③六傅等東宮官銜常常成為加官、贈官的榮譽職稱或翰林遷轉的準備,授予東宮官銜,可起獎勵、明升暗降、調劑平衡等作用。

  歷代的東宮官制度均有具體規定,但實際上設置情況、人員配備、權勢大小均視太子的情況而轉移。若無太子,系列屬官除舍人外皆撤。

  在宗法制的封建社會裡,太子的素質關系著王朝的盛衰與皇族政權的連續性。對太子的培養歷來備受朝廷內外的重視,對太子官的選任委派特別慎重,一般均精選四方名儒、經世名臣、勛舊大臣擔任,並選才俊之士作伴讀。太子對諸傅如事師之禮。

  東宮官制度的建立,形成瞭以太子為核心的權力體系。東宮官一般不直接議論朝政,但對太子,以及對他日國政有重大影響。太子即位後,太子官往往以東宮恩而成為重臣。宮廷發生派系糾紛時,東宮官常被卷入,甚至成為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