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始社會晚期到清代後期的戰爭中使用的武器裝備統稱。在原始社會晚期(即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戰爭中,一些生產工具演化為專門用於作戰的兵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兵器不斷發展變化。到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以青銅和鋼鐵為主要材質的冷兵器發展日趨成熟。火藥發明以後,火器逐漸發展起來,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與冷兵器並用。中國古代兵器的發展以10世紀火藥開始用於戰爭為分界線,分為冷兵器時代、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兩大階段。

<

冷兵器時代(約公元前21~公元10世紀)

  從原始社會晚期至北宋初年,冷兵器按所用材料的不同,可分為3個發展階段,即石器時代的兵器、青銅時代的兵器和鐵器時代的兵器。

  石器時代的兵器 冷兵器的萌發階段,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兵器以磨制的石兵器為代表。史前階段,不斷發生暴力沖突。一些生產工具被轉用於人類互相殘殺,成為最初的兵器。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的萌發,原始社會逐步解體,並由部落聯盟向國傢過渡。部落聯盟之間不斷發生激烈而殘酷的部落戰爭。這時,人們開始設計和制造專門用於作戰的兵器,兵器與一般生產工具分離。格鬥兵器有石矛或骨矛,用於砍殺的石斧(圖1)、石鉞,用於打擊的棍棒和石錘,用於鉤啄的石戈等,還有石、骨、角或骨柄嵌石刃的匕首。遠射兵器主要是弓箭,弓是木質或竹質的單體弓,箭端裝有石制或骨、角、蚌制的箭鏃;飛石索及投擲的石球或陶球;還有原始的木弩。同時,還使用瞭原始的防護裝具。這些兵器與原始徒步格鬥的作戰方式與偷襲、伏擊、圍攻等簡單的戰術相適應。

圖1 中國新石器時代斧圖

  青銅時代的兵器 中國進入青銅時代大約是在夏代,經商、西周、春秋到戰國,延續約2 000年。

  夏商時期 古代史籍中說夏代“以銅為兵”,大約是青銅兵器開始使用的時期。距今約3 600年的河南偃師二裡頭文化遺址已發現生產技術較成熟的青銅器。出土的青銅兵器已有格鬥兵器戈、戚和遠射兵器鏃等,鑄造工藝達到一定水平。到瞭商代,中國青銅兵器的制造技術已達到一個高峰。青銅冶煉工藝已發展到由銅、錫和鉛按一定配比冶鑄的較高水平。戰車兵和徒兵混編的軍隊成為軍隊的主力。在商代晚期,用於車戰的兵器主要類型已經具備,包括戰車、青銅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①戰車。為木質,裝有青銅件,獨轅、雙輪、方輿(車廂)、長轂,一般以軛駕馬2匹。車乘3人,其中1人禦車,2人作戰。②青銅進攻性兵器。包括遠射、格鬥和衛體3類。遠射兵器主要是弓箭,箭上裝有青銅鏃,也用石鏃和骨鏃;格鬥兵器主要是安有長柄的青銅戈和矛,以戈(圖2)為主,也有用於砍劈的鉞等;衛體兵器主要是青銅短刀和短劍等。③防護裝具。主要是青銅胄、皮甲和盾。附屬於戰車的徒兵,裝備簡陋,還較多使用石、骨質的兵器,缺乏甲胄。商代晚期已有武裝的騎士,但數量很少,沒有形成單獨的兵種。

圖2 商代青銅戈

  西周春秋時期 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青銅冶鑄業有瞭較大發展。春秋時期已總結出適合於不同種類兵器的合金比例配方,即《考工記》中所述的“六齊(劑)”。同時創制出眾多的新型兵器,如弩機、聯裝的戟和劍等。傳統兵器鏃、戈、矛等的外形也都有改進,提高瞭殺傷效能。戰車的制工也更精細,軌寬減小,車轅縮短;一般駕馬四匹,為兩服兩驂。同時,車戰兵器的組合日趨規范,包括弓矢、戟、殳、戈、矛、劍,以及盾和髹漆皮甲胄,也出現瞭少量的青銅護甲。文獻中還出現瞭“五兵”的概念。

  戰國初期 青銅兵器仍保持著發展的勢頭,戰車的制作也更為精細。在車上還增加大型青銅護甲,或在軎(車軸頭)端增置矛狀長刺。車戰兵器的組合更加完善:遠射兵器有弓箭、弩;格鬥兵器有戈、戟、矛、殳,還有安裝多重戟體的“多果戟”(圖3);防護裝具有盾牌和整套的髹漆皮甲胄,並有髹漆皮馬甲。各國都設立瞭專制兵器的官營作坊,能生產脊部和刃部分鑄的復合劍,使脊部含錫較低,性堅韌;而刃部含錫較高,性剛而鋒利。鋼鐵冶鍛工藝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出現,使青銅兵器在戰爭中的使用開始減少。

圖3 戰國三戈戟(局部)

  鐵器時代的兵器 中國鐵器時代約在戰國晚期開始。由於鋼鐵冶煉技術和步兵、騎兵作戰的發展,大量的鋼鐵兵器被制造出來,投入戰爭,逐步取代瞭青銅兵器。鐵器時代是中國古代冷兵器的成熟階段,直到北宋火藥兵器出現後才宣告結束。

  早在商代,人們就懂得利用天然隕鐵制作兵器的刃部。西周晚期,出現瞭人工冶煉的鋼鐵兵器。戰國晚期,由於掌握瞭塊煉鐵固態滲碳煉鋼的工藝,可以較多地制作鋼鐵兵器,裝備軍隊。

  從秦到兩漢時期 隨著封建經濟的鞏固和發展,鋼鐵冶煉技術的進一步提高,以及騎兵的成長和壯大,使鋼鐵兵器獲得全面發展。鋼鐵兵器遠比青銅兵器鋒利且有良好的韌性。格鬥兵器變化最明顯,主要有“卜”字形鋼鐵戟、形體加長的鐵矛、體扁刃窄形似劍的鎩,還有鋼鐵長劍和環首長鐵刀等。遠射兵器弩上的銅弩機機栝外周一般加瞭銅郭,以增加弩力;有的在望山上加刻度,用於瞄準,提高命中率。防護裝具有用鐵甲片編綴成的鎧甲、兜鍪和鐵盾,仍使用皮質甲胄。騎兵主要使用弓箭、擘張弩、馬戟、馬矟(槊)、環首刀、匕首與盾。步兵主要使用強弩特別是蹶張弩、弓箭、矛、戟、刀、劍及匕首、手戟、盾、鐵鎧和皮甲(圖4)等。

圖4 漢代執盾步兵俑

  東漢以後,鋼鐵兵器穩步發展,重點在騎兵裝備方面。南北朝時期,註重重裝騎兵,普遍使用馬鐙和高鞍橋馬鞍,提高瞭作戰能力。騎兵鎧甲以兩當鎧為主,後期多明光鎧。戰馬有完備的“具裝鎧”。人鎧和馬具裝都以鐵質為主,皮質為輔。格鬥兵器,多長體雙刃的馬矟。遠射兵器中,弓箭有瞭發展,強弩則向重型的床弩發展。步兵以刀、盾為主,也用長矛與盾配合。重裝步兵著明光鎧。

  隋唐時期 兵器生產更加規范。按府兵制,一般士兵標準裝備的兵器為“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皆一”(《新唐書·兵志》)。重視輕裝騎兵。唐代兵書《太白陰經》較詳細地記述瞭唐代軍隊裝備兵器的情況。

  從唐至北宋時期 兵器又有新變化。出現瞭以火藥制作的兵器,表明古代兵器發展的新階段即將來臨。格鬥兵器仍以刀、槍(矛)為主,還有骨朵、鐵鏈夾棒等打擊兵器。遠射兵器仍以弓箭為主,弩則向大型床弩發展。防護裝具有鎧甲和馬甲,以及步兵、騎兵用盾牌。攻守城器械有床弩和砲、雲梯、壕橋、折疊橋、轀車、巢車、望樓車、檑木和檑石、飛炬、猛火油櫃等。

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10~19世紀中葉)

  中國北宋初年火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戰爭史上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的開始。這個時代,兵器主要以火器為標志,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火器的創制、火銃的發明和發展、火器多樣化的發展。冷兵器雖有發展,但作用日益下降。

  火器的創制 宋代是中國古代火器的創制與冷兵器繼續發展的時期。北宋王朝由於統一戰爭和邊防的需要,大量制造火箭等初級火器。《武經總要》還列出世界上最早配制的三個火藥配方。

  南宋時期,由於火藥性能的改良,促進瞭爆炸性火器(如鐵火)與各種火槍的創制。紹興二年(1132),陳規守德安(今湖北安陸)時,用火藥制造瞭20支長竹竿火槍。嘉定十四年(1221),金軍在進攻蘄州(今湖北蘄春西南)時使用瞭鐵火。這是最早問世的鐵殼爆炸彈。紹定五年(1232),金軍堅守南京(今河南開封)時使用瞭飛火槍。它既可噴焰灼敵,又能格鬥拼殺,成為最早裝備單兵的兩用火槍。開慶元年(1259),壽春府(今安徽壽縣)有人創制瞭以巨竹為槍筒、發射子窠(最早的彈丸)的突火槍

  宋代也大力發展冷兵器。《武經總要》記載有:長柄刀、槍各7種,短柄刀、劍3種,攻城專用槍5種,守城專用槍4種,斧、叉、鞭、鐧、棒、錘等雜式兵器14種,甲胄5種,馬甲1種,弓4種,箭7種,弩6種,床弩8種,還有各種攻守城器械。

  火銃的發明和發展 元代發明瞭火銃,明初開始大量使用火銃,但冷兵器仍占大多數。

  中國北方的蒙古族,在建立元朝和對外進行戰爭的過程中,除瞭使用標槍、刀、斧、劍、弓箭外,還利用宋人和金人的技術制造各種火器,並將火器技術傳到歐洲。中國國傢博物館收藏的元至順三年(1332)制造的盞口銃,是世界現存最早的有銘文的火銃。同火槍相比,火銃能耐較大的膛壓,能裝填較多的火藥,使用壽命長,發射威力大。火銃成為元軍的新型兵器。

圖5 清代鐵炮

  明朝建立後,設立軍器局、兵仗局,除制造大量手銃和較大的碗口銃外,還制造瞭一些較大的火炮。永樂前期又創建瞭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隊—— 神機營

  火器多樣化的發展 明後期到清後期(19世紀中葉),主要仿制外來的鳥銃(槍)、佛郎機銃(炮)、紅夷炮,也制造多種傳統火器。同時,刀、矛、弓矢等冷兵器仍是重要兵器。

  15世紀,歐洲創制瞭射速較快、便於瞄準、命中率較高、射程較遠的火繩槍。火炮制造技術也迅速發展。歐洲的槍炮制造技術超越瞭中國而居世界領先地位。16世紀初,歐洲槍炮及其制造技術傳入中國。

  明自嘉靖年起,已經用大量仿制歐洲槍炮的火器和自創的各種傳統火器裝備軍隊。戚繼光防守薊州鎮時所編各營裝備,反映最明顯:其中車營是專門裝備火炮的部隊,達到每8名戰鬥兵員就裝備1門佛郎機的高比率。步營中使用鳥銃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編制總數的一半左右,同時還裝備一定數量的冷兵器,與火器配合使用。泰昌元年(1620),朝廷命大學士徐光啟等人向澳門葡萄牙當局購買瞭擱淺的英國船上裝備的長身管青銅炮,不久便進行仿制。這種火炮,即紅夷炮《西法神機》《火攻挈要》《神器譜》等書,詳細記載瞭當時歐洲先進的槍炮鑄造技術,並針對明軍的需要作瞭許多改進和創新,對明末清初的槍炮制造與使用技術產生瞭較大影響。《武備志》等兵書還記載瞭200多種傳統火器的制造與使用技術。

  清代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使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理論指導下的軍事技術難以傳入中國。清朝火器制造技術在明末仿制紅夷炮與火繩槍技術的水平上長期徘徊不前。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時,清軍隻能使用舊式槍炮(圖5)和刀矛弓矢同裝備先進槍炮的英軍作戰。

  19世紀60年代,清廷開始購買西方近代武器裝備,同時建立近代軍事工業,仿造西方的近代槍炮,企圖用購買和仿制並舉的方針,改善清軍的裝備。這標志著中國戰爭史上火器與冷兵器並用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