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中部內陸國傢。全稱中非共和國。鄰蘇丹、剛果(金)、剛果(佈)、喀麥隆、乍得。地處非洲大陸幾何中心。面積622 984平方千米。人口450萬。全國劃分為16個省、1個直轄市,省下轄69個縣。首都班吉。

  自然地理 高原山地橫亙東西,占據國土的約4/5,海拔一般500~1 000米,構成烏班吉河水系與乍得湖水系的分水嶺。東部為阿贊德高原,地勢北高南低,有少數1 000米以上的山峰,東北部的印戈斯山地地勢最高,接近邊境的恩加亞山,海拔1 388米,為全國最高峰。西部山地是喀麥隆阿達馬瓦高原的延伸,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的卡雷山地,有些山峰1 000米以上,其餘為500~700米的低山丘陵。北部為沙裡河上遊平原,海拔400米。地處北緯2°~11°之間,大部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高溫,幹濕季分明,向南過渡到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除少數山地外,全國氣溫差別不大,年平均氣溫26℃。平均年降水量由北向南從800毫米遞增到1 700毫米,雨季也相應從5~6個月延長到8~9個月。水系發育,分屬烏班吉河與沙裡河;前者是中非與剛果(金)兩國的界河,富水力,兼航運、灌溉之利。全國森林面積10.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的16%,其中1/3為熱帶雨林和季雨林,餘為多樹薩瓦納及河谷走廊林。木材蓄積量9 000萬立方米。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西南部,蘊藏筒狀非洲楝、非洲桃花心木、烏木、紅木等名貴木材。礦產資源主要是鉆石,分佈較廣,西南地區和東北的恩代萊地區最為集中。此外還有鈾礦(儲量2萬噸)、鐵礦以及黃金、銅、鎳、錳、鉻、錫、汞和石灰石等。北部地區發現有石油。北部和東部多大象、犀牛等野生動物資源。

圖1 幹季時的熱帶草原

圖2 中非熱帶雨林景觀

  居民 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千米約7人,是非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傢之一。人口增長率20世紀80年代平均高達41‰,90年代後有所下降,2006年為14‰。人口分佈不均,西部地區人口密度明顯高於中部、東部。班吉地區和西部高地每平方千米超過30人;東部每平方千米不足1人。不足15歲和65歲以上的人口分別占44%與4%,2009年人口平均預期壽命44歲。人口向城鎮集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1960年為22.7%,1980年為35%,2000年達41.2%。全國有大小部族60多個,形成10個較大的部族聚居區,主要有格巴雅、班達、班圖、烏班吉、恩格班迪等;格巴雅族人數最多,班達族分佈最廣。其次還有桑戈族、薩拉族、曼賈族以及阿拉伯人和尼格羅人的混血種人,在西南熱帶原始森林中還有少量俾格米人。約5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20%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官方語言為法語和桑戈語。

  歷史 公元9~16世紀,境內先後出現班加蘇、臘法伊和賽米奧三個部落王國,經濟自給自足。1891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10年被劃為“法屬赤道非洲”領地,稱烏班吉沙裡。後一度被“轉讓”給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重歸法國。1957年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稱中非共和國。1960年8月13日宣告獨立。

  政治 獨立後政局多變。2004年12月5日,中非舉行全民公決,通過瞭新憲法。憲法規定,共和國總統為國傢元首、軍隊統帥,總統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連任一次;實行一院制,國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議員由直接選舉產生,任期5年。全國有合法政黨40多個,主要有勞動黨、中非人民解放運動、中非民主聯盟等。奉行對外開放、不結盟和國際合作政策,主張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傢主權,強調睦鄰友好,重視南南合作。已與85個國傢建交。1964年9月29日與中國建交。國傢武裝力量系獨立後由法國幫助創建,包括陸軍、空軍,總統衛隊和憲兵。全國劃分為四個軍區。實行義務兵役制。

  經濟 聯合國公佈的最不發達國傢之一。政局不穩使經濟屢遭沉重打擊。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40美元。貨幣名稱為中非金融合作法郎(簡稱非洲法郎)。傳統農業國,約180萬人口以農業為生。國傢四大經濟支柱中,農林業占三個,即咖啡、棉花、木材。熱帶經濟作物以咖啡為主,包括油棕、可可等,主要集中在南部烏班吉河沿岸、班吉至班加蘇的狹長地帶;咖啡、可可幾乎全部供出口。棉花是第二位的經濟作物,主要分佈在西北部和中部高地及沙裡河上遊平原。生產很不穩定,棉花產量2010年1.2萬噸。產品除滿足內需,尚有大量供出口。其他經濟作物還有花生、甘蔗和芝麻。糧食作物主要有木薯、玉米、高粱和稻谷。畜牧業基礎差,畜產品不足自給,靠從鄰國進口。森林采伐主要在西南部,產烏木、紅木、花梨木等名貴木材。原木產量2008年為63萬立方米,是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地位重要。主要開采鉆石、黃金和鈾礦。鉆石開采是國傢四大經濟支柱之一。開采始於1930年前後,有十幾傢鉆石公司,外資占80%以上股份;鉆石質地優良,產量2009年為31.2萬克拉,幾乎全供出口。黃金是鉆石開采的副產品。鈾礦開采主要在東部巴庫馬地區。電力工業發展較快,以班吉西北104千米的博阿利水電站最重要。制造業包括紡織、木材加工、食品、卷煙、肥皂、農產品加工和摩托車裝配等。主要分佈在首都班吉以及博阿利、班巴裡、莫巴伊、佈阿爾等地。紡織工業包括棉紡和麻袋生產,部分產品供出口。木材加工包括鋸木和傢具等。境內無鐵路,無出海口。交通運輸主要靠公路和河運。公路總長24 578千米,其中全天候公路不足1/3;國傢級公路5 400千米。公路網以首都班吉為中心,有6條公路幹線。東經班加蘇、奧博通往蘇丹;西經姆拜基、貝貝臘提抵喀麥隆雅溫得;向北有班吉—佈卡—乍得薩爾赫公路和班吉—博桑戈阿—乍得恩賈梅納公路;西北經佈阿爾、巴佈阿抵喀麥隆中部;東北經卡加班多羅、恩代萊至蘇丹中部。內河航運是外貿主要通道,90%的進出口貨物經烏班吉河、剛果河水運,接剛果—大西洋鐵路,由黑角港轉運。主要通航河道除烏班吉河外,有桑加河及洛巴耶河,航道總長約1 200千米;烏班吉河自班吉以下全年通航,為重要國際運輸線,班吉是最大河港,年吞吐量約30萬噸。全國有中型機場12個,班吉姆波科為國際航空港,有定期航班通巴黎並通佈拉柴維爾、杜阿拉、恩賈梅納、洛美、利伯維爾等非洲城市。

  文化教育 重視教育,大、中、小學均實行免費教育。2002~2003年的政局動蕩影響瞭教育系統正常運作。2008年成年人文盲率48.6%。2007—2008學年,小學入學率81.74%,其中男生93.65%,女生69.46%;中學入學率12.1%,其中男生15.5%,女生8.7%。班吉大學是全國唯一綜合性大學,創辦於1969年。《桑戈阿非利加報》為官方日報,1986年7月1日創刊,原稱《團結報》,1994年7月17日改用今名。中非新聞社為官方通訊社,建於1974年5月。中非廣播電臺建於1958年12月。中非電視臺建於1972年,每天播放4小時,隻有首都班吉市和姆拜基市可收看電視節目。

  城市和名勝 主要城市有班吉、姆拜基、班巴裡、莫巴伊、班加蘇等。主要旅遊名勝,一是南部城市博阿利,在姆巴利河左岸,東南距班吉80千米,以姆巴利河的博阿利瀑佈群聞名。瀑佈壯麗,最大寬約480米,落差50米,建有水電站。二是姆拜基,位於首都西南108千米,觀賞與考察蝴蝶的勝地,佈科科農藝科學站以收藏蝴蝶標本豐富聞名;常出現於市場上的俾格米人,以及東迪原始森林中的俾格米人營地,均對遊人有極大吸引力。三是北部東北部的巴明吉–班戈蘭國傢公園、安德烈·菲利克斯國傢公園、聖弗洛裡斯國傢公園及附近的旅非狩獵和觀光區。四是東部的澤蒙戈動物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