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代一部教材。系作者的授課講義。初刻於乾隆十二年(1747)。作者楊屾,字雙山,陝西興平人。平生厭惡“八股”取士制度,早年曾從學理學大師李顒,後終生在傢鄉授徒講學,兼營農桑。該書為他的講學提綱。另著有《蠶政摘要》、《豳風廣義》。

  該書由“提綱”和“註釋”兩部分組成。“提綱”由作者撰寫,約占全書1/10;“註釋”由其弟子鄭世鐸完成,約占全書9/10。全書共10卷,144章,內容包括農業、醫學、天文、修身、治傢等。其中的《修業·農則》,自成體系,包括前論、耕稼、桑蠶、樹藝、畜牧和後論6部分。前論和後論屬概論,講述農業的社會地位、功能等傳統重農思想。其餘部分應用“陰陽五行說”論述農業生產原理和技術,闡明農道。其中“耕稼”一節重點講述瞭耕道、土宜、時宜、墾荒、播種、移栽、耘鋤、割獲、園圃、糞壤、灌溉等內容,提出瞭“淺–深–淺”的土壤耕作方式、施肥“三宜”、“一歲數收”經驗等。他認為以“天、地、水、火、氣為生人造物之材”,其基本原理是“天、火”屬陽,“地、水”屬陰,“氣”連貫四者之中,使之達到和諧狀態。比如整地,未經耕翻的地、土為“少陰”,其性嗇滯,水為“太陰”,其性寒,經過耕犁,借陽光照射,去其嗇寒之氣,轉陰為陽,土地即可恢復生機。該書理論與實踐並重,文字生動明暢,操作技術也多切實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