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傢、文學評論傢、文學史傢、文獻學傢、藝術史傢、考古學傢。筆名有西諦、C.T.、郭源新等。祖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今溫州)。1917年夏,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求學期間,積極投身於五四運動,與瞿秋白等創辦《新社會》旬刊,與沈雁冰、王統照等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1921年春到上海,入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主編文學研究會機關報《文學旬刊》,並主編《文學研究會叢書》,還參與創辦《戲戲劇》月刊、《詩》月刊等。1922年,他主編中國第一個兒童文學刊物《兒童世界》周刊,並寫作瞭許多作品,為中國現代兒童文學事業起瞭開山作用。1923年1月,他接編《小說月報》。在此期間,他發表瞭大量的文學評論,成為當時與沈雁冰齊名的文學研究會的重要理論批評傢。是“為人生”的文學的重要倡導者之一。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鄭振鐸參與瞭一些反帝愛國活動。這一時期,他撰寫的主要學術著作有《俄國文學史略》《太(泰)戈爾傳》《文學大綱》等。前兩部著作都是中國這方面的第一部專著,有開創之功。80萬字的《文學大綱》(1927)則將中外文學史及其名著合在一起敘述,在介紹世界文學歷史、加強中外文學交流和比較研究等方面都有過大的影響。

鄭振鐸手跡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他到歐洲避難和遊學。在法、英等國傢圖書館裡,遍讀有關中國古代小說、戲曲、變文等書籍,並研究瞭希臘羅馬文學,譯著瞭《民俗學概論》(後毀於日軍炮火)、《民俗學淺說》(1934)、《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1930)等專著。《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是最早向中國學術界全面介紹埃及、巴比倫、亞述和特洛伊、邁錫尼、克裡特等地田野考古發掘的著述。還創作瞭短篇小說集《傢庭的故事》(1929)中的大部分作品。

  1928年10月,鄭振鐸回國。1931年秋,他去北平任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校中文系教授。1932年,他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出版,此書圖文並茂、史料豐富、眼界寬闊,充分肯定瞭民間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1934年,又出版瞭《中國文學論集》、《佝僂集》等論文集,以及借希臘神話題材歌頌現實的革命鬥爭的小說集《取火者的逮捕》。參與主編瞭著名的大型文學刊物《文學》、《文學季刊》等。

  1935年春,鄭振鐸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此後,主編瞭大型文學叢刊《世界文庫》,參加《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選工作,與魯迅合作編選《北平箋譜》、《十竹齋箋譜》,協助魯迅編選出版瞿秋白遺著《海上述林》。這個時期,他還出版瞭文學論文集《短劍集》(1936)和歷史小說集《桂公塘》(1937)。

  上海淪陷前後,他為國傢搶救瞭大量珍貴的文獻古籍,並編選影印瞭《中國版畫史圖錄》、《玄覽堂叢書》、《明季史料叢書》等。1938年他的《中國俗文學史》出版,此書代表當時國內這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戰勝利後,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主編《民主》周刊,與李健吾合編《文藝復興》月刊,號召作傢為人民、為民主而寫作。還編印瞭《中國歷史參考圖譜》、《域外所藏中國古畫集》等。1947年他痛感當時有很多珍貴文物通過上海流出國外的現實,發表瞭《保存古物芻議》一文,猛烈抨擊瞭近百年來中國文物被大量掠奪、盜運國外的現象,提出瞭保護文物的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全國政協第一、二屆委員,先後擔任國傢文物局局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文化部副部長,以及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等職。編著有《偉大的藝術傳統圖錄》(1952)、《中國古代版畫史略》(1985)等,並主編瞭《古本戲曲叢刊》、《中國古代版畫叢刊》等。1957年,他輯集出版瞭《中國文學研究》3冊。1952年,在文化部和中國科學院支持下,創辦瞭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促進瞭文物考古工作新生力量的成長,擴大瞭文物考古隊伍。1956年,鄭振鐸主持召開瞭第一次全國考古工作會議和第一次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確定瞭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性質、方針、任務和發展方向。1958年10月18日,他在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不幸因飛機失事殉難。

  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有20卷本《鄭振鐸全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