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亞非三十多個國傢和地區,是中國航海史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

  鄭和,雲南昆陽(今雲南晉寧)人,回族。本姓馬,初名三寶,洪武時被閹入宮,又稱三寶太監。十八年(1385)隨軍到北平,,入燕王朱棣藩邸。永樂二年(1404),以靖難之役立功,明成祖朱棣賜姓鄭,始名鄭和。後升為內官監太監。從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中,鄭和七下西洋,從南京下關寶船廠出發,沿江、浙、閩、粵海岸南下復西行,最遠到達非洲東岸肯尼亞的蒙巴薩,訪問瞭亞非沿岸三十多個國傢和地區(也有西方學者認為鄭和曾作環球航行)。宣德八年,在歸途中病卒於古裡(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澤科德)。

  明永樂時期,國傢強盛統一,政府致力於恢復和發展中國與海外諸國的關系,開展大規模的外交活動,從而有鄭和下西洋之壯舉。前三次主要任務是在東南亞和南亞為明王朝樹立“聲威”,並為下一步向南亞以西更遠的地方航行,建立中途候風轉航的據點。後四次主要任務是向南亞以西繼續航行,通過開辟新航路,讓自古罕通中國的海外國傢,貢使接踵而來,“賓服”於中國,為明王朝在海外建立前所未有的功績和廣泛聯系。

  永樂三年六月,鄭和使團第一次下西洋,從太倉劉傢港出海,依次訪問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舊港(今印度尼西亞巨港)、蘇門答剌、南浡裡(在今蘇門答臘島北部)、錫蘭山(今斯裡蘭卡)、古裡等國。鄭和使團對古裡進行瞭成功的訪問,並在此為船隊建立瞭交通、貿易中心轉運站。五年,經臺灣作短期停留後,九月返回南京。繼而二下西洋,統舟師前往爪哇、滿剌加(今馬六甲)、錫蘭山、古裡、柯枝(今印度科欽)、暹羅等國訪問。

  七年七月返國。九月又前往占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剌、阿魯(今蘇門答臘島日裡河流域)、南巫裡(南浡裡)、錫蘭山、小葛蘭(在今印度科欽南)、柯枝、甘巴裡(今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哥印拜陀)、阿拔巴丹(今印度阿默達巴德附近)、古裡等國訪問。十年十一月,第四次下西洋,訪問占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剌、南浡裡、彭亨(今屬馬來西亞)、急蘭丹(今馬來西亞的哥打巴魯)、錫蘭山、加異勒(今印度南部的卡異爾)、甘巴裡、柯枝、古裡、沙裡灣泥(今地不詳)、溜山(今馬爾代夫)、忽魯謨斯(今伊朗阿巴斯附近)、剌撒(今也門木卡拉附近)、木骨都束(今索馬裡摩加迪沙)、不(卜)剌哇(今索馬裡的佈拉瓦)、麻林地(今肯尼亞的馬林迪)、比剌(今非洲爪達富伊角外的阿卜德庫裡島)、孫剌(今地不詳)等亞非國傢。這次出使開通瞭中非航路。同年十一月,麻林地遣使來中國獻“麒麟”(長頸鹿),顯示鄭和使團對東非沿岸國傢的訪問取得瞭圓滿的成功,成為明朝鼎盛時代在外交上取得重大進展的標志。十四年四月,朱棣特立禦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以為紀念。同年十二月,第五次下西洋,於十七年七月回國。這次出使期間,明王朝已決定遷都北京,需要各種珍禽異獸來充實內苑,於是隨鄭和船隊帶回瞭忽魯謨斯國的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今亞丁)的麒麟、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的花福鹿、獅子,卜剌哇國的千裡駱駝、駝雞,爪哇、古裡國的縻裡羔獸等。這些珍貴禮品象征著亞非國傢同中國的真摯友誼。十九年正月,第六次下西洋,護送忽魯謨斯、阿丹、南浡裡、蘇門答剌、阿魯、滿剌加、甘巴裡等16國使臣回國,對沿途所經國傢和地區又進行瞭友好訪問。鄭和使團與海外諸國的貿易往來也有瞭更深入的發展。宣德五年六月,鄭和奉明宣宗朱瞻基之命,第七次下西洋。主要訪問忽魯謨斯、錫蘭山、古裡、滿剌加、木骨都束、蘇門答剌、阿魯、阿丹、加異勒等20國及舊港宣慰司。鄭和在古裡逝世後,船隊由王景弘統領,於八年七月返回南京。

圖1 鄭和寶船模型

圖2 鄭和接受外國人士貢禮

  鄭和歷次遠航,隨員均多達兩萬七八千人,包括行政官員、軍事人員、航海技術人員、船舶修造工匠、一般管理人員和辦理雜務的人員,以及通事(翻譯)和醫務人員。船隊主體一般由63艘(一作62艘)大、中號寶船組成。大號寶船長44丈4尺,闊18丈;中號寶船長37丈,闊15丈。加上其他類型的船隻,如座船、戰船、糧船、水船等,每次出使,共乘巨舶百餘艘,其中第一次乘208艘,為七下西洋中動用船隻最多的一次。

  鄭和船隊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縱橫馳騁近30年,不僅開辟瞭橫渡印度洋直達非洲,以及通往阿拉伯諸國的新航路,而且向南越過南緯 4°以上,在印度洋和南洋的各個海域,分別開辟瞭多條新航線,對後代的印度洋和南洋航海所采取的航線有很大的影響。新航線的開辟有賴於鄭和使團掌握的先進航海技術和所具有的海洋科學知識。其天文航海技術,已由以往海上對星象的占驗,發展到牽星過洋,並配合以羅盤定向,測定針路,形成一整套先進的航海術。《鄭和航海圖》中所註的過洋牽星數據及所附4幅《過洋牽星圖》,為後世留下瞭中國最早、最具體完備的關於牽星術的記載。圖為方形,代表一水平方框,分為南、北、東、西四邊,共四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基本上和今天地圖的設計一致,4幅圖各有名稱和圖文,對本圖用於何段航程,所牽星座名稱及其高度,作一扼要的說明。每邊外方之星座位置,代表航行時所觀測某星的高度及其方位,星座旁有簡要的文字說明,即所謂圖註。鄭和船隊在過洋牽星時,常南北或東西兩星同時並用,互相核對。最常用的是通過觀測北辰星的海平高度,來確定在南北方向上的相對船位,探知船舶所在位置與地點、所過島嶼名稱,以及礁險等情況;同時,又記下所經地點測定的羅盤所定方位和所取針路。鄭和下西洋所用“針經圖式”,就是船隊在往返亞非諸國的路程中,不斷探明海道而制定出來的。鄭和船隊以“過洋牽星圖”和“針經圖式”為依據,將航海天文學與地文航海技術相結合,大大提高瞭航行方位的精確程度。船隊在駛往海外諸國途中,須穿越一些危險的海區,經認真地觀察研究,已很好地掌握瞭印度洋上的季節風以及隨之而發生的季節性海流流向的變化規律。船隊一般在十月至翌年正月東北季風時節從國內啟程;而在西南海洋季風到來的四月至六月從印度洋、南洋動身歸國。因而船隊往返皆處於順風條件之下,可以最短的時間駛完預定的航程。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建立瞭亞非國傢間的和平關系,提高瞭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兩洲數十個國傢沿著鄭和所開辟的航路,不遠萬裡,紛紛東來,向明王朝贈送珍貴的禮品,在鄭和下西洋時期,僅永樂六年至十八年中,亞非國傢中就有渤泥(今婆羅洲)、滿剌加、蘇祿(今菲律賓群島南部)、古麻剌朗(在今菲律賓)4個國傢的國王親自來華訪問。鄭和下西洋時期,明王朝聲威遠播,實為歷代所罕有。另外,鄭和下西洋使中國與亞非各國之間的海上絲綢之路得以暢通,把中國與亞非國傢間的國際貿易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瞭滿足海外市場的需求,以景德鎮為中心的瓷器業,以蘇州為中心的絲織業,以松江為中心的棉織業,以蕪湖為中心的漂染業等,都有較快的發展,對中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到瞭促進作用。

  鄭和下西洋既使亞非各國人民增進瞭對中國的瞭解,又使中國人民在認識亞非國傢方面大大開闊瞭眼界,豐富瞭中國人民對海外的地理知識。在鄭和使團重要成員馬歡著《瀛涯勝覽》、費信著《星槎勝覽》以及鞏珍著《西洋番國志》三書中,對鄭和下西洋所訪問的主要國傢的情況,都作瞭翔實而生動的記述。《鄭和航海圖》中,對太平洋、印度洋地區的地理知識也有集中的反映。

  鄭和下西洋規模之大,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瞭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傢間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系,作出瞭巨大貢獻,在15世紀初期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寫下瞭光輝的篇章。

  

推薦書目

 鄭鶴聲, 鄭一鈞. 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 濟南: 齊魯書社, 1980–1983.

 鄭一鈞. 論鄭和下西洋.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