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4~11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蘇聯克裏木半島雅爾達舉行的國際會議。又稱克裏米亞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J.史達林、美國總統F.D.羅斯福和英國首相W.邱吉爾以及三國外交部長、參謀長和顧問。

  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後期,蘇聯和英、美等國軍隊從東西兩線向德國本土推進,德國法西斯敗局已定。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日本法西斯軍隊尚在負隅頑抗。為瞭協調盟國關係,商討最後打敗德德、日的計劃及研究處置戰敗的德國,安排歐洲事務和戰後和平等重大事項,舉行瞭此次會議。

  會議內容 會議討論的問題范圍廣泛,主要是:①處置德國問題。三國制定瞭最後擊敗德國迫使其無條件投降的計劃。德國投降後,三國將對德國實行分區占領,設立盟國中央管制委員會進行協調管理。三國同意從英美兩國占領區劃出一個地區,交由法國占領,並邀請法國參加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會議決定德國必須解除武裝,解散總參謀部,拆除軍事設施和軍事工業,懲辦戰犯,並在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消除一切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的勢力與影響。會議同意以蘇聯提出的德國賠償總額為200億美元、其中50%應歸蘇聯所有的建議作為討論的基礎,決定設置賠償委員會處理德國賠償問題。②波蘭問題。會議決定,波蘭東部邊界當依照寇松線,在若幹區域應作出對波蘭有利的5~8千米的逸出。波蘭必須在北方和西方獲得廣大的領土上的讓予,即波蘭將從德國獲得領土的補償,補償范圍應征詢新的波蘭臨時民族統一政府的意見。波蘭西部的最後疆域定界待後解決。關於波蘭政府的組成問題,會議達成原則協議:現今在波蘭行使職權的臨時政府,應該在更廣泛的基礎上實行改組,以容納國內外民主領袖。由美、英駐蘇大使會同蘇聯外長V.M.莫洛托夫在莫斯科與波蘭臨時政府委員會以及波蘭國內外其他民主領袖進行會晤,以便根據上述方針改組現政府。③遠東問題。1945年2月11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秘密簽訂《三國關於遠東問題的協定》,即《雅爾塔協定》。蘇聯同意在歐洲戰爭結束後兩三個月內參加對日本作戰。為此,美英兩國答應蘇聯提出的下列條件:維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現狀。蘇聯重新取得1904~1905年日俄戰爭中喪失的俄國以前的權益:甲,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交還蘇聯;乙,大連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丙,設立一個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丁,千島群島交予蘇聯。上述規定由美國總統采取步驟,以取得蔣介石同意。蘇聯還表示同意與中國國民政府簽訂友好同盟條約。④聯合國問題。會議就安全理事會的投票問題的折中方案達成瞭協議。蘇聯撤回16個加盟共和國都成為聯合國大會成員國的要求。決定於1945年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國際組織會議,以便成立聯合國。會議通過《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並討論瞭南斯拉夫、伊朗、巴爾幹以及遣送戰俘等問題。會議最後簽署瞭《英美蘇三國克裡米亞(雅爾塔)會議公報》、《克裡米亞(雅爾塔)會議的議定書》。

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從右至左)出席雅爾塔會議(1945–02)

  會議評價 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次重要的國際會議,其一系列決定有利於以同盟國的聯合力量擊敗德、日法西斯,制裁德國和維護戰後的世界和平。但《雅爾塔協定》有關中國的條款是背著中國人民作出的有損中國主權和利益的決定,是大國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會議反映出蘇、美、英三國對戰後世界安排問題上的不同意圖和矛盾,對戰後國際關系的格局有著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