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前身。僑居法國的德國政治流亡者、工人和手工業者於1836年在巴黎建立的國際性的秘密革命組織。1833年,在巴黎的德國工人成立具有共和民主主義傾向的第一個秘密組織人民同盟。在其基礎上,1834年建立流亡者同盟,成員發展到幾百人。1836年,部分激進的盟員從流亡者同盟分裂出來組成正義者同盟,宗旨是以少數人的密謀活動建立財產公有的新社會。同盟參加瞭佈朗基主義組織四季社發動的1839年5月12日巴黎起義。失敗後,其領導人KK.沙佩爾和H.鮑威爾先後被捕監禁、驅逐出境。他們到倫敦與J.莫爾一起重新恢復同盟組織,並加入1840年2月成立的德意志工人教育協會(1846年改稱德意志工人共產主義教育協會),使之成為同盟的外圍組織。在法國、瑞士和德國也恢復或重建同盟支部。此時,同盟已成為一個國際性的工人組織,成員除德國人外,還有瑞士人、斯堪的納維亞人、荷蘭人、匈牙利人、捷克人、南方斯拉夫人、俄國人以及亞爾薩斯人共約四五百人。它同法國革命者、波蘭激進派保持密切聯系,並在F.恩格斯幫助下同英國憲章派建立聯系。同盟先後受到佈朗基主義、魏特林空想共產主義、蒲魯東主義和“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影響,在K.馬克思、恩格斯幫助下逐步接受科學社會主義理論。1847年1月,由莫爾代表同盟專程到佈魯塞爾、巴黎邀請馬克思、恩格斯參加同盟,幫助同盟起草宣言,實現改組。馬克思、恩格斯接受要求參加同盟。1847年6月2~9日在倫敦舉行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改名共產主義者同盟。在討論新的盟章草案時,通過恩格斯提議,規定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統治,消滅舊的以階級對立為基礎的資產階級社會,建立沒有階級、沒有私有制的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