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供針灸教學用的以青銅澆鑄而成的人體經絡腧穴模型。始鑄於北宋天聖年間,明、清兩代也曾製作,對經絡腧穴直觀教學發揮瞭很大的作用。

清代針灸銅人

  >北宋針灸銅人 北宋天聖五年(1027),宋仁宗詔命翰林醫官王惟一鑄造針灸銅人兩具,其高度與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後兩面可以開闔,銅人體內雕有臟腑器官,表面鏤有穴位,穴旁刻題穴名。銅人既可供針灸教學之用又可作為考核醫生水平的工具。據南宋周密《齊東野語》載,考試前先用黃蠟封塗銅人外表孔穴,其內註入水,應考者根據主考官所提出的腧穴,定位針刺。如取穴準確,針入而水流出;如取穴不準,則針不能刺入。這兩具針灸銅人因戰爭關系,一具在南宋時失落;另一具為金人所得,傳到元代,已有缺損,由尼波羅(今尼泊爾)人阿尼哥於至元二年(1265)修復。

  明代針灸銅人 明初,由於修復後的北宋針灸銅人已昏暗難辨,於是,明英宗詔命仿照北宋銅人重新鑄造,於正統八年(1443)制成。北宋銅人原件遂被棄置,下落不明。此外,明嘉靖年間(1522~1566),針灸學傢高武也曾鑄造男、女、兒童形狀的針灸銅人各一具。現在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具明代銅人,高89厘米,男童形狀。

  清代針灸銅人 清乾隆年間吳謙等奉詔編撰《醫宗金鑒》。為獎勵主要編撰者,曾鑄若幹具小型針灸銅人作為獎品。現上海中醫學院醫史博物館藏有這批銅人中之一具,系女性形狀,高46厘米,實心,表面有經絡、腧穴,但人體造型欠勻稱。現中國國傢博物館藏有一具針灸銅人,高178厘米。有人誤認為這就是明正統年間仿宋重鑄的銅人。其實該銅人的形制與北宋銅人出入甚大,應該是晚清時鑄造的。

  現代仿鑄針灸銅人 1978年,南京醫學院和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合作,研制仿宋針灸銅人一具,現存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它是用青銅冶煉澆鑄而成,胸背前後兩面可以開闔,打開後可見浮雕式臟腑器官,閉合後則全身渾然一體。高172.5厘米,重210千克。1987年,河南開封何保儀等也根據歷史文獻鑄造針灸銅人一具,以圖復原。此外,在古代針灸銅人的啟發下,利用現代光電技術和計算機控制技術,制作經絡腧穴人體模型,遠比古代銅人精巧,並有很多新產品供教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