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主島爪哇西元初至15世紀的美術。5世紀佛教開始傳入印尼。8世紀,佛教取代婆羅門教的地位。由於接受印度文化,爪哇發展瞭印度教和佛教的造型活動。

  爪哇的印度系宗教建築,統稱為坎蒂。坎蒂學習印度後笈多美術的傳統,具有濃厚的印度特色,主要出現在7~10世紀。主要的坎蒂,在印度教方面有迪恩高原和格當山的達40座的古風小坎蒂群、宏大的普蘭巴南坎蒂,在佛教方面有著名的婆羅浮屠、曼杜坎蒂、迦拉散坎蒂、、普拉散坎蒂。爪哇的雕塑主要依附於這些建築物,最為傑出的雕塑品有婆羅浮屠和曼杜坎蒂的佛像和說法圖中楣、普蘭巴南坎蒂的三神像及其他中楣等。另外,還有許多單獨的石頭和青銅佛教造像和印度教神像。

  10世紀初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移往東部,形成東爪哇美術。在雕塑上值得註意的有岸朱附近出土的構成立體金剛界曼荼羅的許多青銅小像(10~11世紀)。在13世紀以後的辛哈沙裡王朝(1222~1292)和麻喏巴歇王朝(1293~1520),流行融合印度教和佛教的濕婆–佛陀信仰,將國王作為神來祭祀,坎蒂的性質也陵墓化。重要的有查科坎蒂(約1280)、巴納達蘭坎蒂(14世紀)。這些坎蒂,通常在高臺基上建較小的箱形屋子,將屋頂作成階梯式高塔狀,四方對稱。14~15世紀的建築遺構還散見於多處,有的形態與傳統的民族信仰相聯系。後期的雕塑傑作有象頭神像(1239)、難近母像般若菩薩像(13世紀前期)。隨著時代發展,爪哇美術中的印度要素淡化,固有的氏族要素濃化,但技法上的衰退也顯而易見。隻有查科坎蒂、巴納達蘭坎蒂等臺基上的裝飾性說法圖裝飾,雖然稚拙,但具有民族化的特色。

婆羅浮屠浮雕:摩耶夫人參拜圖(8世紀後半葉)